日产汽车将关闭在华部分工厂!他们还能坚持多久呢?

当一家曾在燃油时代创造销量神话的汽车巨头,开始主动按下重启键,你会看到什么?是挑战下的收缩,还是转型中的蓄力?从2024年到2025年,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两则工厂调整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常州工厂的整合与武汉工厂的产能转移[[material]]。这背后,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家企业的战略调整,更是一个拥有83年历史的全球品牌,正在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和决心,重塑自己的未来。

战略聚焦: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

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跃迁的浪潮,日产汽车在2025年果断推出了“Re:Nissan”全球复兴计划。该计划绝非简单的收缩,而是一次战略聚焦——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产能结构,将资源集中到最具潜力的领域。其主要动作包括:将全球17家工厂整合至10家,年产能从350万辆调整为更具韧性的250万辆,同时通过裁员降本提升运营效率。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调整伴随着对中国市场的深度赋能:日产宣布追加投资超100亿元强化本地研发能力,研发团队将从1600人扩增至4000人,并全面缩短本土化车型开发周期至24个月。这意味着日产正从“产能驱动”转向“技术驱动”,以更灵活的姿态拥抱变革。

日产汽车将关闭在华部分工厂!他们还能坚持多久呢?-有驾

中国角色:从“最大市场”到“创新引擎”

在日产的复兴蓝图中,中国被明确定位为“关键战场”并赋予全新使命:

日产汽车将关闭在华部分工厂!他们还能坚持多久呢?-有驾

- 技术策源地:中国技术中心主导开发的纯电轿车N7,以“一小时订单破万”刷新合资品牌电动化纪录,其中70%用户为新客户。这款车不仅是“中国定制”,更即将出口东南亚、中东等全球市场,标志着“中国智造”成为日产全球技术输出的新支点。

- 产品加速器:到2027年,日产将在中国投放10款新能源车型(日产品牌占9款),远超早期规划。基于本土需求开发的插电混动皮卡Frontier Pro PHEV,更开创了“中国研发全球车”新模式。

日产汽车将关闭在华部分工厂!他们还能坚持多久呢?-有驾

- 制造枢纽:常州工厂虽结束整车生产,但其设备与人员通过内部调配实现资源再利用;武汉工厂则通过为岚图代工盘活产能[[material]]。这种柔性化生产模式,正是日产“轻资产、高效率”战略的落地体现。

技术回归:重新擦亮“技术日产”金招牌

日产汽车将关闭在华部分工厂!他们还能坚持多久呢?-有驾

曾被市场认为“电动化滞后”的日产,正以三大技术突破宣告回归:

1. 第三代e-POWER革新:相比初代系统,燃油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20%,高速工况效率再优化15%,成为混动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

日产汽车将关闭在华部分工厂!他们还能坚持多久呢?-有驾

2. 智能驾驶前瞻布局:计划2027年在日本推出商业化“门到门”自动驾驶服务,2026年新车型将搭载智能座舱与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3. 研发流程再造:通过“家族式研发”模式,将零部件复杂度降低70%,平台架构从13个精简至7个,极大提升研发效率与成本竞争力。

日产汽车将关闭在华部分工厂!他们还能坚持多久呢?-有驾

全球协作:开放生态中的共赢探索

面对转型压力,日产展现出开放姿态:

- 产能共享试验:追浜工厂(日产聆风诞生地)正探索与富士康合作,在保留部分日产产线同时引入鸿海电动车生产。这种创新模式既能提升工厂利用率,又可维系供应链生态稳定。

- 联盟协同深化:与雷诺、三菱的联合项目持续推进,同时与本田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保持技术对话,形成“竞合共生”的新产业关系。

写在最后:韧性是转型时代的最强勋章

日产的转型之路,恰如一次精密的“外科手术”——看似收缩产能,实则重构肌体;关闭旧厂的同时,新技术的种子正在全球发芽。当我们看到追浜工厂的流水线可能因创新合作重获新生,当中国设计的N7驶向海外市场,当第三代e-POWER以顶级能效叩响欧洲大门,一个更轻盈、更专注、更贴近用户的日产已然轮廓清晰。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浪潮中,这种敢于重塑自我的勇气与行动力,或许正是穿越周期的最强引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