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比亚迪以31.63万辆的月销量,稳稳坐在了全球汽车销量季军的位置上,前面只剩下丰田和大众这两个老牌巨头。
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了38%,相当于全球每卖出100辆车,就有38辆来自中国。 这一数据背后,是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等中国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
回望2020年,比亚迪的全年销量还只有43万辆。 但从2021年开始,比亚迪的销量就像坐上了火箭,73万辆、186万辆,再到2023年的302万辆,直接冲进了全球车企销量前十。 2024年4月,比亚迪的单月销量已经达到31.27万辆,全球排名第四。
到了2025年8月,比亚迪的单月全球销量进一步提升至37.36万辆,1-8月累计销量更是达到了286.39万辆。 与此同时,比亚迪全球累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突破1340万辆。
比亚迪的崛起,与其在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密不可分。 2023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接近400亿元,比当年的净利润还要高。
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到201.77亿元。 在2011年至2023年的13年间,比亚迪有12年的研发投入都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 截至目前,比亚迪的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1400亿元,全球累计授权专利超过3万项,拥有超过10万名研发人员。
技术上的积累带来了产品的突破。 比亚迪先后推出了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等核心技术。
2024年5月,比亚迪发布第五代DM技术,实现发动机热效率46.06%,综合续航超2100公里。 搭载该技术的秦L DM-i和海豹06 DM-i在2024年8月销量均超过4万辆。
在智能化领域,比亚迪布局也很早,提出“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其L2级智能驾驶搭载量已突破350万。 2024年8月,比亚迪方程豹与华为乾崑智驾宣布合作,共同开发全球首个硬派专属智能驾驶方案。
比亚迪还通过多品牌战略覆盖不同细分市场。 除了王朝和海洋系列作为销售主力外,还布局了腾势、方程豹和仰望三大高端品牌。
2025年8月,王朝和海洋系列合计销售近34万辆,方程豹、腾势、仰望等高端品牌也贡献了可观的销量。
海外市场成为比亚迪增长的重要引擎。 2025年8月,比亚迪海外销售达到80,464辆,同比大幅增长146.4%;1-8月海外累计销售630,728辆。 截至2024年8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足迹已遍布全球94个国家及地区。
比亚迪的全球化不仅是产品出口,更深入到本地化生产。 其在泰国、巴西、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建立了乘用车生产基地。 其中,泰国工厂从开工到投产仅历时16个月,年产能约15万辆。
比亚迪的快速发展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其市值一度从4734亿元暴涨至7559亿元,在全球车企市值排行榜上位列第三,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
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比亚迪的排名也从2022年的第436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43位,成为排名提升幅度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中国汽车产业整体也在快速提升。 2025年6月,中国汽车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达到36%。 2025年1-6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达到68.3%,其中在插电混动市场的份额更是高达76%。 除比亚迪外,吉利、奇瑞等中国车企也进入了全球销量前十的榜单。
2025年7月,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渗透率已达到48.5%。 这意味着在中国市场,每卖出100辆新车,就有近50辆是新能源汽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销量已突破1340万辆。
比亚迪在全球市场的崛起,也面临着挑战。 2024年,欧美国家对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美国将关税从25%提升至100%,欧盟对比亚迪加征17.4%的临时关税。
尽管比亚迪已位居全球第三,但与行业巨头仍有差距。 2025年8月,丰田的全球销量为68.18万辆,大众为35.04万辆。 丰田的销量比比亚迪多出约36.55万辆。
在财务指标方面,2023年比亚迪全年营收突破6000亿元,归母净利润超过300亿元。 2025年1-6月,中国汽车行业收入达50,917亿元,利润2,444亿元,行业利润率为4.8%。
比亚迪的成功并非偶然。 工程师出身的王传福,始终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 他在回忆创业历程时曾几度哽咽:“曾经我们也怕等不到春天,真的差点就走不下去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比亚迪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垂直整合供应链体系,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 这种模式使得比亚迪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稳定性上具备优势。
从2020年的43万年销量,到2025年8月单月销量超过37万辆,比亚迪用五年时间实现了规模的跨越式增长。 其全球排名从籍籍无名到位列前三,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整体突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