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公里的诱惑与贬值的疼:固态电池升温,买车该等还是上?

固态电池被称年底量产、续航1500公里的消息一出,很多新能源车主直呼自己像“韭菜”

1500公里的诱惑与贬值的疼:固态电池升温,买车该等还是上?-有驾

这些天,行业里像开了倍速

丰田还在说“2025年小批量”,宝马把“2026年原型车”挂在嘴边;

国内这边,宁德时代、比亚迪的风声不绝于耳,资本市场也跟着起舞,A股固态概念轮番拉高

9月18日,松下能源官宣要做全固态电池,力争2026年度出样品;

赣锋锂业则表示已在部分车型试装并量产,并给到一些无人机和eVTOL企业

这气氛,让人一度觉得,下一次补能,插枪的那一刻我们就跨进了“1500公里时代”

实验室里300-400Wh/kg的能量密度和1500公里的想象,确实足够让人心动

相比现在常见的液态锂电池180-220Wh/kg,纸面数据就是维度上的碾压

有人拿出测试报告说,循环一万次还能保持九成容量,热失控风险也被材料本身规避不少

如果这些指标能够落地到你我身边的车上,电动车的里程焦虑基本能宣布退场

可现实是,朋友圈的热闹,未必等于车库里的升级

截至2025年9月,全固态电池仍未实现大规模量产,这是行业共识

多家企业的确给出时间表,但更多停在“中试”“小试”“样品”

比如,孚能科技建起全固态小试线,计划年底交付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1500公里的诱惑与贬值的疼:固态电池升温,买车该等还是上?-有驾

国轩高科打通首条全固态中试线,良品率说是达到了90%;

丰田从2017年就喊过“上车”,今天讲的依然是“逐步推进”;

松下的时间点是2026年样品;

而量产这两个字,越接近就越显得沉甸甸

对车企而言,谁先把全固态做成规模,谁就握住了新能源的舵

不只是销量那点事,更是供应链的话语权和技术路线的主导权

回望过去十年,燃油车的“德日神话”被电驱时代推了个跟头,比亚迪靠动力电池与电驱系统一路登顶全球新能源销量

技术跃迁能改写江湖,这不需要争论

可对车主来说,账本翻开就没那么浪漫了

2020年,一台续航400公里的电车还挺“高端”;

如今,类似配置在二手市场,很多人看都不想看

有位朋友吐槽,去年提的新车跑了不到两万公里,二手车商开口就比新车价低出五六万,他当场合上车门说再考虑

可技术跃迁的另一面,就是你手里的车贬值速度可能再被按下加速键

1500公里的诱惑与贬值的疼:固态电池升温,买车该等还是上?-有驾

这话刺耳,但往往是放在二手车报价单上,才看得真切

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已发布,将在2026年7月1日实施,或许会倒逼更安全的电池方案加速落地

这条时间线很关键,因为它可能和“半固态先行、全固态递进”的路径合拍

财经人士屈放提醒,固态全面市场化还要三到五年,眼下更像是半固态积累工艺、验证供应链的阶段

换句话说,别把今年的热闹当成明年的日常

资本已经给了投名状

9月以来,固态电池板块持续升温,有家公司像上海洗霸,股价近三倍地蹿升

技术是轮船,资本是风,消费者不该成船底最先进水的那块木板

市场会把情绪放大,企业需要融资,消息就会热;

但真正能不能跑出工厂、进到车库,还得看生产良率、成本曲线、全链路安全验证,以及那张最难啃的票——质保

中金公司研报判断,2027年全固态电池设备增量市场约25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273亿元

这份预测透露了节奏:从设备端先起量,再带动材料与整车导入,行业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拼图式推进

也正因为如此,别指望一夜之间全城换电池,半固态、叠层方案、高镍正极、硅基负极这些“过渡打法”仍要扛上几年

有人问,这是不是又一场“概念炒作”?

1500公里的诱惑与贬值的疼:固态电池升温,买车该等还是上?-有驾

我更愿意说,是“技术与商业同时在跑步,但鞋带还没完全系好”

氢能车的故事提醒我们,概念可以热,路要一步一步走

加氢站的难、成本的高,逼得它从舆论C位退到了特定场景

全固态也一样,成本、可靠性、量产工艺,一个都不能糊弄

至于“被背刺”的委屈,能理解

很多人说,买车那天销售不会告诉你明年要上新电池,等你开回家,新闻却一条接一条

这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关键是别让自己在信息不对称里做出最昂贵的决定

我很赞同这个判断:技术总要迭代,但我们得拿到足够透明的信息,才能做成心里那笔值得的买卖

那当下该怎么选?

我给三点朴素的建议

如果你是刚需用户,现在别被“1500公里”吓退了日常生活

你每天通勤四五十公里,一周一充的节奏也完全够用;

而更稳的补能与服务网络,可能比纸面续航更能决定你的体验

第二,看清电池保修条款与热管理方案,选成熟稳定的体系,别只追新;

1500公里的诱惑与贬值的疼:固态电池升温,买车该等还是上?-有驾

第三,预算里留出“折旧缓冲”,把三年总成本摊开算,心态会松一点

能等的人,不妨把时间表拉到2026-2027年,看清楚谁的电池能在真实场景扛得住

那时新国标落地、样品迭代、第一波小规模量产车跑过两三个夏冬,数据更实

对车企来说,谁先在公共道路、极端气候、快充高频使用中交出合格成绩单,谁才算真正“上岸”

口号可以漂亮,但路试不说谎

别忘了,技术跃迁往往改变行业座次

技术跃迁往往改变行业座次,但改变的总是产业和格局,不该是消费者的安全感

从燃油到电驱,我们见证了老玩家跌落、新玩家崛起;

从液态到固态,还会再来一遍

对车企而言,谁能先实现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谁就能在下一回合占据高地;

对用户而言,最实际的,是别被裹挟进炒作的旋涡里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收住这场喧哗

创新值得期待,但耐心同样稀缺

把眼前的热度和未来的确定性拆开看,脚下每一步都更稳

等风来,别忘了先把鞋带系好

信源资料
中国化工信息周刊:《2025年新能源10大固态电池企业产业化最新进展》-2025年6月26日。
中国经营报:《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加速跑马圈地 固态电池上演 “概念狂欢”》-2025年9月20日。
证券时报:《固态电池再出 “大消息”! 又一巨头,重磅宣布→》-2025年9月19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