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汽车行业逆鳞被触!

最近几年,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得那叫一个红火,走在路上,绿牌车越来越多,各种新品牌、新车型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确实是件值得咱们骄傲的事,说明咱中国的汽车工业是真的强大起来了,甚至有说法是,汽车产业的总产值都快要超过房地产,成了支撑咱们国家经济的头号大梁。

这形势一片大好,听着就让人提气。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汽车行业逆鳞被触!-有驾

但是,就在这热火朝天的景象背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有些事情好像有点“不对劲”了。

各种刺耳的声音也开始冒出来,好像在提醒我们,这高速飞奔的列车,是不是也该停下来检查一下了?

过去,汽车行业就像一个不能轻易碰的“宝贝疙瘩”,有些问题大家心知肚明,但就是没人敢捅破。

现在看来,是时候了。

咱们先说说最近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个现象:新车发布会上的订单数据。

现在车企开发布会,要是最后不亮出一个惊人的订单数字,比如“上市XX分钟,订单突破XX万”,那这发布会就算白开了。

这种玩法,已经成了行业里的标准操作。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挺震撼,觉得这车真火,后来慢慢就回过味儿来了。

这些订单里头,到底有多少是真正要买车的?

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汽车行业逆鳞被触!-有驾

他们搞出了什么“盲订”、“小订”,听着挺新鲜,说白了,就是花个几十几百块钱,先排个队,占个位置,这个钱基本上随时都能退。

这跟咱们以前理解的,交了定金就不能退的“大定”,完全是两码事。

可车企在宣传的时候,往往会把这些都能随时退款的“意向金”和真正的“定金”混在一起,打包成一个巨大的“订单量”公布出来。

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造势,利用咱们普通人的从众心理。

你想啊,你本来还在犹豫,一看新闻,这车一个小时就卖了二三十万辆,你心里能不犯嘀咕吗?

“这么多人抢,肯定差不了”,于是手一快,也跟着下了个单。

这就好比饭馆门口排大队,路过的人总会觉得这家店味道肯定好。

今年上半年小米汽车上市的时候,那个订单数据可以说是把这种营销方式推到了顶峰,也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

连蔚来汽车的董事长李斌都公开说,现在车企晒订单,营销的成分太大了,要是把所有车企报的订单数加起来,中国一年卖一个亿的车都打不住。

这话虽然是句玩笑,但把这个问题的荒唐之处说得明明白白。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汽车行业逆鳞被触!-有驾

这种风气愈演愈烈,终于,连官方媒体都看不下去了,发文章点名批评这种“订单泡沫”,呼吁要给它挤挤水分。

所以,当听说市场监管总局开始专门研究怎么认定“虚假营销”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有数,这第一刀,很可能就要砍向这些水分十足的订单数据。

除了订单注水这种营销上的乱象,另一个更关系到咱们生命安全的问题,就是对“智能驾驶”的宣传。

前几年,车企在宣传这个功能的时候,用的词那叫一个大胆,“全程零接管”、“彻底解放双手双脚”,各种广告视频里,驾驶员在车里喝咖啡、看电影,营造出一种汽车已经能完全自己开的错觉。

这对于很多向往高科技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但实际上呢?

目前市面上所有的车辆,搭载的都只是“辅助驾驶”系统,它的作用是“辅助”人,而不是“替代”人。

在任何情况下,驾驶员都必须保持专注,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把“辅助”吹成“自动”,这中间的差距,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随着路上带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越来越多,相关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

今年四月份,一辆新款电动车在高速上发生事故,再次把智能驾驶的安全性推到了风口浪尖。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汽车行业逆鳞被触!-有驾

这件事也像一个导火索,让监管部门下定了决心,必须给这股夸大的宣传风气踩一脚急刹车。

很快,行业里就收到了明确的要求,以后在宣传中,不能再用“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这种容易引起误解的词,必须明确其“辅助”的性质,像“零接管”这种极限挑战式的宣传更是被严厉禁止。

这一转变,虽然让车企的广告听起来没那么酷炫了,但却是对所有交通参与者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

这告诉我们,技术的发展要脚踏实地,对消费者的宣传更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销量而拿安全开玩笑。

如果说上面两个问题是车企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则隐藏在产业链的背后,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对供应商的账期问题。

一辆汽车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背后是成百上千家供应商在支持。

车企是“主”,供应商是“辅”。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强势的车企利用自己的地位,把付给供应商货款的周期拉得特别长,有的甚至长达半年、一年。

这叫“账期”。

你想想,一个零部件小厂,辛辛苦苦把产品交给了大车企,但钱却迟迟拿不到手,这边工人的工资要发,买原材料的钱要付,工厂的水电费也不能拖,资金压力有多大?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汽车行业逆鳞被触!-有驾

长期这样下去,很多有技术但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就可能被活活拖垮。

今年六月,在重庆的一个汽车行业论坛上,几家大车企的高管们就这个问题公开“吵”了起来,甚至有人把这种现象比作“车圈的恒大”,一下子就把这个行业内部的潜规则给掀开了。

这场大佬之间的“互撕”,虽然场面有点难看,但效果却是立竿见解。

事情发生后没多久,好几家车企就连夜发表声明,承诺会把给供应商的付款周期缩短到60天以内。

这背后,既有舆论的压力,更有监管部门的无形之手在推动。

这件事让我们明白,一个健康的汽车产业,不应该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而应该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生态。

压榨合作伙伴,最终损害的还是整个行业的根基和长远发展。

所以我们看到,从禁止发布没有实际意义的周销量榜单,到严管智能驾驶的宣传用语,再到控制供应商账期,以及现在正在研究的打击虚假订单宣传,监管部门这一连串的动作,目标都非常明确。

这并不是要打压我们来之不易的汽车产业,恰恰相反,这是在保护它。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有今天的成就,是无数人奋斗的结果,是我们国家的一张亮丽名片。

正因为它如此重要,我们才更不能容忍那些虚假的泡沫、危险的宣传和不公平的规则来腐蚀它。

就像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及时修剪掉那些长歪的、有害的枝丫,是为了让主干长得更直、更壮。

这场看似严厉的整治,其实是一场及时的“体检”和“治疗”,是为了确保我们这条已经起飞的“中国龙”,未来能够飞得更稳、更高、更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