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越野车这块儿,特别是SUV市场,咱们中国汽车业过去真是被外资品牌绑着打的。牧马人、普拉多、奔驰大G啥的,那是全场的老大哥,那票子能砸得响,车型能耐人看,就更别提他们背后强大的供应链和研发团队了。说实话,咱们那会儿连越野根本就是小众词——有钱人偶尔玩一把玩个情怀,普通人别想碰。
但现在不一样了,打开多少家SUV专卖店,你就知道这市场火爆得让人眼花缭乱。我朋友开了一辆哈弗H9,我们聊了两天,实际用着还挺硬核,别看价格才当年普拉多几十分之一。长城靠什么做到这一步?得说,长城真是铁了心往越野领域里冲,放弃轿车大市场,集中资源研发SUV和越野车,这狠下的决心很少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的是长城在南极的那次极限试验。想象一下,那个温度,风雪交加,连机械设备都得瑟瑟发抖的等级,他们非但没躲着跑,还把车开进了天坑里面。这轮真实场景的耐久测试,难度可想而知,也算是证明他们对自己产品敢上天,敢下海的自信。
说个小跑题,前两天我和一个修理工打交道,他感慨地说:以前修国外越野车,是贵还难找配件;这几年,找长城车配件倒方便多了,问题也少。这话听得我有点窝心,起码说明国产SUV正在被更多人认可起来,供应链也逐渐成熟,大家的日子好过点了。
这中间其实我之前想法有点激进,我以前觉得国产车独立研发硬件还差多远,一股子抄袭味儿,没啥创新。但多了解后我发现,长城那不是简单组装几个零件,更像是建了一个越野试验田,研发、供应链、渠道环环相扣,像养一头猛兽,从产品设计到关键零件供应,都要经年累月打磨。就拿供应链来说,越野车的高强度和复杂工艺,需要零件不仅能装配,还能顶各种极端场景的考验。换个比喻,这就像做饭,不单买了好食材,还得选对厨具、把握火候,才能做出一锅硬核的牛肉面。
不过我也不敢说长城就完美了,这里面水还是挺深的,估计很多设计上的小瑕疵改改也就过,用户体验上还需打磨。和同价位的合资SUV比,对比几把钢泥沙发,国产车的舒适度和细节还真得拉一拉。比如油耗方面,估算下哈弗H9百公里可能比普拉多贵个1到2升油,保养成本差不多,但售后网络的便利性优势挺明显。
讲真,有点儿厌烦那些动不动就挑刺的黑子。一旦国产车有点风头,就有人跳出来内饰塑料感强动力不够侃,听久了,我都想说兄弟,要不你试试和你的钱包搁一块儿权衡权衡?不过我也承认,有的槽点是货真价实,不是盲目粉。整个国产SUV市场还有不少打架用的车,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没几个品牌像长城那样专注做精做细。
咱们从更宽的角度看,这些年中国车企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不光是长城,其它品牌也各有亮点。但话说回来,有几家敢像长城这样,宁可牺牲轿车利润糊口的市场,专注越野这条相对小众的路?这让我想问,你觉得未来还有谁能接下挖井人的担子,把越野车市场推得更高,竞争得更健康?或者说,国产越野车真能在技术和品牌上挑战那些老牌大哥一统天下的位置吗?
顺便再提一句,我那朋友前几天谈新车时,销售跟他一句哈弗H9在南极试验过呢,朋友一听眼睛一亮,这话可不光是噱头,是实实在在能讲的事实。对外宣传容易引发质疑,但过硬的产品力真能撑起这样的底气,也确实让吹牛变成了有理有据的吹牛。
我倒是觉得,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车本身,更多的是研发、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还有对渠道、用户的理解。你看经销商抱怨零件不到位,用户吐槽隔音不行,这些都得供应链和研发去消化解决。长城这边已经打了样,虽不完美,但值得其他车企认真对待。
最后说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样本少别较真):长城能不能靠这个南极试验,去开发一批面向极地探险、科研人员的专用越野车?那市场小,但技术壁垒高,对品牌溢价能有帮助,也许未来会是个新赛道(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头问你,换你是消费者,买辆SUV,你更看重哪块?纯粹的越野性能还是日常的舒适便捷?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想把车开进冰天雪地,也许更多人想的,就是那台车能不能陪着你走远走稳,别半路抛锚。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