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獭RACCO:比亚迪在日本正面挑战K-Car

一个看似不可能进入的市场,

正被一种全新的方式悄然渗透。

一个曾经的学徒,

如今竟敢在师傅的领地掀起波澜。

这并非简单的商业扩张,

而是一场跨越时代的工业身份转换。

海獭RACCO:比亚迪在日本正面挑战K-Car-有驾

今天咱们聊个特别魔幻的事儿,魔幻到啥程度呢?就是你手里端着咖啡,刷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差点把杯子给摔了——比亚迪,对,就是那个江湖人称“大比哥”的比亚迪,居然在日本搞出了一款叫“海獭”的纯电汽车,还打算在2026年正式上市。

你们可能觉得,哎呀,不就是中国车企又出去卖车了嘛,有啥大不了的。但如果你知道这车是啥类型,在日本啥地位,你可能就会倒吸一口凉气,然后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这事儿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一个老外跑到北京胡同口开炸酱面馆,还非要教本地人怎么和面才地道;或者一个外国包子铺去天津卖狗不理包子,顺便告诉人家,你们这馅儿调得不对劲儿,得加点儿我的秘方。

听起来荒唐吧?但这事儿还真就发生了,而且背后藏着一场持续二十多年的慢动作大戏,充满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的逆袭爽点。

今天,冷月就来跟你们好好聊聊这个事儿,从头到尾扒一扒它的来龙去脉,让你们看完之后觉得,哎呀,这不光是卖车,这还是工业界的一出好戏啊。

海獭RACCO:比亚迪在日本正面挑战K-Car-有驾

先说说这个主角——比亚迪的海獭(RACCO)。这车不是随便一款电动车,它属于日本的K-Car范畴。

啥叫K-Car呢?简单说,就是日本那种小巧玲珑的微型车,长不超过3.4米,宽不超过1.48米,高不超过2米,排量控制在660cc以内(排量cc是发动机排量的单位,表示立方厘米 cubic centimeter)。

这玩意儿在日本可不是边缘产品,它是主流中的主流,简直就是日本街头的生活必需品。想想看,日本地儿小,人多,街道窄,停车位贵得像黄金一样,这种小车就能随便塞进任何一个角落,开着它去买菜、送孩子上学、跑点儿小意,省油、省钱、省事儿。

最关键的是,日本政府给K-Car各种福利:购置税低、保险便宜、年检简单,还能停在专属的小车位里。

结果呢?这种车在日本新车市场里占了多大比例?2024年,日本卖了155.7万辆K-Car,占整个新车销量的36.8%,相当于每三辆新车里就有一辆是这种小家伙。

过去几十年,这个市场几乎被本土品牌垄断,铃木、大发、丰田、本田这些巨头玩得风生水起,外来品牌想插一脚?门儿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日本人对车的讲究不是一般的,他们的法规严、标准高、消费者忠诚度爆表,你要是没摸透他们的文化和习惯,进去就是送人头。

海獭RACCO:比亚迪在日本正面挑战K-Car-有驾

可比亚迪偏偏就进去了,而且不是偷偷摸摸的,是大张旗鼓地推出专为日本市场设计的纯电K-Car。

海獭(RACCO)这车,长3395毫米,宽1475毫米,高1800毫米,刚好卡在法规上限上,四门设计,后排是双侧滑门——这设计在日本特别实用,因为他们的巷子窄得像牙签一样,侧滑门能让你在墙边30厘米的地方还优雅地上下车,不用担心开门砸到别人。电池是20千瓦时的磷酸铁锂电池,WLTC工况下续航180公里,听起来不多吧?但日本人日均通勤也就30-40公里,180公里够他们跑四五天了。

更何况,日本充电桩密度高得吓人,随便找个便利店就能充上电。它还支持100千瓦快充,15分钟就能补120公里续航。

价格呢?预计260万日元起,折合人民币12万左右,比日本本土的纯电K-Car如日产樱花还便宜点儿,但配置高出一截:L2+级智能驾驶、10.1英寸旋转大屏、全景影像,这些在日本同级车上基本是奢侈品。

更绝的是,比亚迪把细节做到极致:电池包做了抗震优化,12点矩阵固定加液压缓冲,能把地震纵波冲击力分散降低67%,这在地震频发的日本,直接戳中消费者痛点。

反观日本车企,2024年纯电K-Car渗透率不到5%,整个电动车普及率远低于中国和欧洲,不是技术不行,是体系包袱太重,供应链深度绑定内燃机,转型成本高到可能引发失业潮。丰田章男(丰田汽车CEO)都直言,激进电动化可能让行业失去550万个岗位。

海獭RACCO:比亚迪在日本正面挑战K-Car-有驾

你们可能好奇,比亚迪为啥这么大胆?

这事儿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比亚迪还不是现在的电动车大佬,它只是个做电池的小厂子。

中国汽车工业呢?一穷二白,连螺丝都要进口。日本人已经把制造体系玩得炉火纯青,丰田的生产线被写进商学院教材,本田的发动机被拆了又装,我们学了半个世纪(1964年丰田就开始向中国出口皇冠轿车),才勉强造出点便宜又耐用的燃油车。但始终没能真正走进日本的客厅,喝杯茶聊聊天。

1999年左右,比亚迪带着二次充电电池去日本闯荡,当时中国互联网刚起步,马云还在杭州的湖畔花园里折腾阿里巴巴,比亚迪呢?就跟个小学徒似的,站在日本工匠身边递工具。从IT电池做起,到太阳能板,再到储能系统,他们没急着卖车,而是先混熟了日本的市场规则。

日本人做东西严谨吧?供应链标准高吧?比亚迪就一步步学,一步步融进去。

为什么从电池入手?因为日本那时是电池界的霸主,松下、索尼这些巨头牛得不行,王传福当年就是从模仿日本的镍镉电池起步的。他知道,要想在日本立足,得先从底层供应链证明自己靠谱。

海獭RACCO:比亚迪在日本正面挑战K-Car-有驾

就这样,低调蛰伏了十几年,到2015年,比亚迪终于放大招了:在京都街头投放了五辆纯电巴士J6。

京都可是日本的文化古都,寺庙樱花到处都是,突然冒出几辆中国产的电动巴士,不冒黑烟,不吵闹,跑得稳稳的。日本媒体当时还挺傲娇,说这车“值得认真借鉴”。

但比亚迪没停在嘴上,他们做了两件事:一是请日本设计师参与设计,二是保证全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维修服务全覆盖,还承诺48小时内供应零部件。

这可不是吹牛,日本公交系统对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得离谱,从电池安全到噪音控制,每一项都得过关。

结果呢?十年后,日本每十辆电动巴士里,有七辆是比亚迪的。这哪里是卖车,这是农村包围城市啊,包围得悄无声息,先用商用车撕开口子,积累口碑,让日本人每天坐着你的车上下班,潜移默化地接受电动车。

海獭RACCO:比亚迪在日本正面挑战K-Car-有驾

从巴士到乘用车,又是七年过渡。2022年,比亚迪把ATTO 3——国内叫元PLUS的那款车,开进了日本市场。

那时候日本电动车市场啥样?像一潭死水,表面平静,底下全是观望。2022年,日本纯电动车销量只占新车市场的1.7%,而中国同期是19%,欧洲是11%。

日本人不是不爱电动车,是没得选啊!本土车企在燃油车时代赚得盆满钵满,转型慢得像大象转圈。

比亚迪来了,带着一句潜台词:“你们不卷,我帮你们卷!”ATTO 3售价363万日元,约合2.45万美元,每次充电跑400公里,比日产的聆风还远。

尽管是“拿着爽文的剧本”,但“文似看山不喜平”,开局并不顺利,日本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忠诚度高得离谱,对中国品牌的认知还停留在“性价比”层面。截至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日本的乘用车累计销量只有6600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销售额比最初的预期少了一个零”。

比亚迪的厉害之处就是耐得住寂寞,他们没放弃,反而加速布局:从2023年2月在横滨开第一家店,到2025年全日本66家门店,聘请日本国民女星长泽雅美代言;优化车机系统的日语交互,调整座椅舒适性适配日本人体型,根据地震多发情况强化车身结构。甚至和明治产业合作培训维修工,在富士山下搞电动车露营,用比亚迪的车给圣诞树供电。

这不是卖车,这是卖生活方式啊!让你觉得买比亚迪不是买交通工具,是买个移动客厅。

海獭RACCO:比亚迪在日本正面挑战K-Car-有驾

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积累,终于在2025年东京车展爆发了。

咱先来看几组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522万辆,超过日本的442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其中电动车出口177万辆,增长67%。比亚迪一家在日本卖了1440辆乘用车,看起来不多,但这是在日本紧凑型轿车红海里抢肉吃。

到2024年,比亚迪在日本EV销量已经超过丰田:2223辆对2038辆,增长54%对下滑30%。

进入2025年,比亚迪的势头更猛。8月份,海狮7电动SUV在日本卖了416辆,其中240辆是新款。

比亚迪计划到年底把门店扩到90家,这速度,简直是在开挂。

海獭RACCO:比亚迪在日本正面挑战K-Car-有驾

说白了,比亚迪敢这么玩,核心是技术硬实力加垂直整合。

他们是全球唯一掌握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技术的车企,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全产业链攥在手里,成本控制恐怖如斯。同样续航的车,比亚迪敢卖更便宜,因为它不需要向外采购电芯。这种玩法在日本市场是降维打击,尤其对付那些依赖供应商体系的老牌车企。

但光靠低价不行,服务体系才是隐形杀手锏。传统车企卖完车就不管了,比亚迪打包票提供全套新能源解决方案:装不了充电桩?给便携式充电宝;担心电池衰减?终身质保伺候。

这种互联网思维打法,对付习惯了按部就班服务的日本企业特别有效,就像你习惯了手动挡突然换成自动驾驶,一旦尝到甜头就回不去了。

海獭RACCO:比亚迪在日本正面挑战K-Car-有驾

当然,挑战也不少:

品牌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即便一款车技术靠谱,日本消费者在服务网络、二手车残值、零部件供应、事故维修上有长期习惯,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合规与本地化细节非常琐碎:比如充电接口标准(日本有CHAdeMO等历史遗留问题)、碰撞测试标准、右舵配置、以及地方政府对车的用途审查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本地测试、认证和沟通,任何粗心都可能被放大。

地缘政治与舆论风险:任何跨国企业在海外扩张都要面对舆论与政治的变量,尤其当竞争触及本土就业、产业安全时,声音会更复杂。

比亚迪日本公司总经理刘学亮自己承认,“让消费者对品牌有信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比亚迪的打法像下围棋,不争一城一池,而是慢慢布子,等对手发现时,棋盘已经满了。

比亚迪一家在日本卖出的乘用车数字虽不大,可趋势挡不住:2023年日本进口电动车销量涨了59.6%,虽然总量才2万多辆,但意味着变化在发生。

一位日本汽车咨询公司负责人说得实在:“比亚迪如果能成功打入以先进汽车工业闻名的日本市场,那么也能获得全世界的支持。”

换句话说,日本市场是张门票,不是用来赚钱的,是用来镀金的。

海獭RACCO:比亚迪在日本正面挑战K-Car-有驾

回过头看这二十年,像一部倒放的电影。最初学生向老师学造车,后来学生带着新产品请老师试驾,现在学生在老师最熟悉的领域推出定制款。而老师傅推推老花镜,说了一句“值得借鉴”。

也许这才是产业升级的真相:没有弯道超车,只有一步一步换轮胎,而且边换边开。

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探索,给其他中国车企树了个榜样:出海不是简单产品出口,是本土化运营。不是把国内卖得好的车型换个标就完事,要深入了解当地法规、文化、消费习惯。

海獭(RACCO)从名字到设计,每一个细节都贴合日本需求,这种“超本土化”打法,才是攻破市场的关键。

海獭RACCO:比亚迪在日本正面挑战K-Car-有驾

这只叫RACCO的海獭,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它背负的不仅是一台车,而是一场持续七十年的工业叙事,关于学习、超越和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当然,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怎样?如果RACCO销量达标,比亚迪可能加速推出更多K-Car车型,甚至开发专属平台。日本车企会被迫加快转型,但三到五年内,K-Car市场可能出现中日品牌分庭抗礼的局面。而我们,都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

所以朋友们,搬好小板凳,准备好花生瓜子快乐水,慢慢的看这场好戏吧。毕竟,还有什么比看一个挑战者,闯入保守者的城堡更有意思呢?这就是商业战争的魅力,也是时代变革的必然。

比亚迪的RACCO,不只是车,它是一个信号,一个宣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而我们,都在历史现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