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37秒,订单破万! ”何小鹏站在聚光灯下,看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嘴角难得地扬起一丝弧度。 这一幕发生在2025年8月6日晚,全新小鹏P7的首秀发布会。 没有预售价,直接开订,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了第一轮信任票。
打开新P7的配置单, 最核心的“大脑”,三颗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算力堆到了2250 TOPS,全系标配。
这个数字放在当前市场上,绝对是顶流水平,加上800V高压平台带来的超快充能力,以及以往只出现在更贵车型上的双腔空气悬挂,小鹏把压箱底的技术都塞进了新P7里。 这架势,是要告诉所有人:小鹏的技术家底,厚着呢!
这场发布会,何小鹏花了超过一半的时间在讲一件事,设计。 新P7彻底变了样。 低趴的车身,宽体的姿态,修长的线条,设计师明显是奔着“肌肉感”去的,透着一股子70、80年代美式肌肉车的味道。
何小鹏在台上说得直白:“我们未来的新车,造型做好了再谈其他。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小鹏的车,以后光“中用”不行了,必须得“又中看又中用”。
新车亮相后,网上迅速分成了两派。 喜欢的,夸它大胆、前卫,是中国电动车里难得一见的“硬汉”;不喜欢的,觉得这风格太激进,有点“用力过猛”。
大风险藏在成本里。 三颗顶级AI芯片、双腔空悬,这些听着高大上的配置,背后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硬件成本肉眼可见地飙升。
小鹏头疼的是定价策略, 这次发布会,何小鹏没像往常一样先公布个预售价探探市场口风,直接开启预订,最终价格要等到本月正式上市时才揭晓。
这相当于主动放弃了免费收集市场反馈的一次宝贵机会。 新P7最终定什么价? 定高了,消费者可能不买账;定低了,小鹏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会被进一步挤压。 这个平衡点,找起来相当棘手。
硬件堆料堆到顶,只是第一步。 小鹏能否把2250 TOPS的算力,真正转化成用户每天开车时能感受到的“流畅”和“好用”,才是更大的考验。
它力推的XNGP智驾系统和“纯视觉”感知方案,在复杂的中国路况下能否持续稳定输出高水平表现,并且保持领先优势,用户和市场都在盯着看。
低价车型卖得多,拉低了小鹏的单车收入。 数据显示,小鹏的单车平均收入已经从2024年的25.39万元,大幅下滑到2025年第一季度的15.29万元。
通过成本控制,毛利率比之前略有提升,但算下来单车毛利只有1.61万元。 这个数字,对于需要持续投入巨额研发资金的智能电动车企来说杯水车薪,远不足以支撑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小鹏现在陷入了一个“卖得越多,越难赚钱”的怪圈。 过度依赖“性价比”车型冲量,保住了销量数字,却让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被牢牢钉在了“中低端”的位置,盈利能力也捉襟见肘。
要打破这个困局,小鹏必须往上走,必须冲击高端市场,必须提升品牌溢价。 新P7,就是小鹏押下的最大赌注。
新P7的最终定价,将是检验小鹏市场判断力的第一道关卡。 这个价格既要覆盖高昂的硬件成本,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又要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它决定了新P7上市初期的市场竞争力。
小鹏能否兑现“满血AI”的承诺,三颗算力顶天的图灵芯片,最终能给用户带来怎样不同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体验?
XNGP在城区、高速等各种场景下的实际表现是否足够稳定和领先? 用户对取消激光雷达、主打“纯视觉”的方案评价如何? 这些软件层面的体验,将最终决定新P7是成为真正的“科技旗舰”,还是沦为参数表上的“纸老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