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广州地铁总里程才621公里,可到2030年,这个数字要飙到1500公里,足足多了近900公里!
这可不是简单加几条线,而是要建一个世界级的轨道交通网络,把城市格局重新梳理一遍,还能让整个大湾区联系更紧密。
这次规划最核心的就是“三级轨道网络”,就像给城市交通搭了个三层架子。第一层是高速地铁,一共5条,总长452公里,专门连接南沙、佛山、东莞这些外围区域,跑得又快又远。
第二层是快速地铁,11条线共607公里,主要走那些人特别多的路线,缓解早晚高峰的拥堵。第三层是普速地铁,足足有37条,总长970公里,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哪里需要就通到哪里,填补那些没地铁的空白区域。
可以拿东京都市圈比一比,东京的地铁网络已经很成熟了,而广州这次规划完成后,不管是线路覆盖还是运行效率,都有底气和它掰掰手腕,真正能称得上是全球竞争力的地铁网络。
在这次规划里,南沙绝对是重中之重,要给它建一个独立的轨道交通网络,总里程近300公里,目标就是把南沙打造成湾区的“第二CBD”。光是地铁线路就规划了10条,像4号线、4号线复线、15号线、18号线、
22号线这些都在其中。而且为了和周边城市打通,22号线会延伸到东莞、深圳,18号线则会一直通到中山、珠海,以后从南沙去这些城市会特别方便。
对于每天挤地铁的市民来说,最关心的还是中心城区的拥堵问题。就说3号线吧,日均客流量能达到180万次,简直就是“超载专业户”,早晚高峰想上去都得靠推。这次规划也针对性地给出了解决方案,要建24号线,沿着广花路、解放路走,专门分流3号线的乘客;还有26号线,顺着广州大道修,缓解5号线的压力;25号线沿着临江大道建,也能帮5号线减轻负担。以后再挤这些热门线路,可能就没费劲了。
从整个大湾区来看,广州这次地铁规划还会帮着构建“一小时交通圈”。除了地铁,还会建5条新的城际铁路,再加4条联络线,形成一个“十字形”的交通主轴。而且广州的地铁还会和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的线路打通,实现跨线运营。目前已经规划了28条对外衔接的通道,其中广佛之间就有18条,穗莞之间有6条,以后在大湾区内跨城市出行,就像在同一个城市里坐地铁一样方便。
这么庞大的地铁建设工程,钱从哪儿来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这次采用的是“政府统筹+多元化融资”的模式,政府会拿出2419亿元,包括资本金和非经营性债务;另外还会通过企业债、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2544亿元的多元化资金,这样就能减轻财政压力,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在建设节奏上,也是分阶段来的。2025年之前,会先建设10条(段)线路,大约255公里,投资2045亿元;2025年到2030年,再建设5条(段),约159公里,这期间总投资会达到4963亿元,其中也包含了历史债务。其实从“十一五”开始,广州差不多每五年都会建设200多公里的地铁,这样稳步推进的节奏,也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等这些地铁线路都建成了,给广州带来的变化可不止是出行方便。能带动沿线的土地价值上涨,还能促进产业升级,像黄埔的科学城、知识城,番禺的万博、长隆这些地方,因为地铁的加持,产业发展会更有活力。对市民来说,出行效率提高了,生活质量也会跟着提升。从更大的层面看,这还能巩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让它在大湾区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而且这次规划还有两个重要的目标,“3060目标”和“6080目标”。“3060目标”就是以后从中心城区到南沙30分钟就能直达,到湾区各个城市中心也只要60分钟;“6080目标”是说以后市域内公共交通要占机动化出行的60%,而轨道交通又要占公交出行的80%。这意味着以后大家出门会更愿意选公交和地铁,城市交通也会更顺畅。
现在像12号线、18号线后通段这些线路已经在建设中了,还有广清城际、广佛环线这些已经落地的项目,都在为2030年的大规划打基础。未来广州的地铁还会运用更多绿色低碳技术,而且通过“TOD开发”模式,也就是围绕地铁站点进行商业、住宅等综合开发,能进一步释放土地价值,让地铁周边的生活更便利。
广州2030年地铁规划不只是建几条线路简单,它会重塑城市的空间布局,让大湾区联系更紧密,还会给的生活、工作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后在广州,不管是上班、上学还是出去玩,都会更方便;投资的话,跟着地铁线路看,也能找到更多机会。这样的广州,未来真的值得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