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开车门”,一场可能引爆汽车业“情绪内卷”的豪赌

2025年7月6日,北京酷暑难耐,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却顶着烈日,亲自为首批小米YU7车主送花、开车门,将一场寻常的新车交付仪式,硬生生拔高成了“被雷总宠成‘小米公主’”的现象级事件。这不仅仅是小米汽车的又一次营销胜利,更像是一枚深水炸弹,预示着中国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能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情绪价值”服务内卷风暴。
小米YU7首批车主交车仪式,米粉询问是否还能订到一台。

雷军此举,无疑是“情绪价值”营销的教科书式案例。小米YU7在发布后18小时内锁单量突破24万台,其用户画像中女性车主比例提升至30%,苹果iPhone用户占比超过52%,这些数据无不印证了情感连接在消费决策中的巨大魔力。然而,当这种“极致宠粉”模式被全行业奉为圭臬并盲目效仿时,其潜在的负面效应,如服务成本的失控、消费者预期的畸形抬高,以及对行业创新力的侵蚀,将成为悬在中国汽车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小米YU7将于明天全国交付,开启58城同步发售

首先,服务成本的过度投入将是不可避免的宿命。当所有车企都试图复制“雷军式”的个性化交付体验,甚至超越之,势必会在非核心服务上投入巨额人力、物力与财力。高管亲自交付、提供超常规增值服务,这些看似温情的举动,实则是一笔笔沉重的开销。2025年一季度,中国汽车产业利润率已跌至可怜的3.9%,这种过度服务化无疑将进一步侵蚀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最终这些额外成本将不可避免地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我们不妨看看物业服务行业,过度服务化已导致物业人员压力剧增、运营成本飙升,最终服务质量反而受损,这便是前车之鉴。

其次,消费者预期将被不合理地抬高,最终反噬品牌。雷军的“宠粉”行为,为首批车主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情绪价值和超预期体验。然而,一旦这种高强度、个性化的服务成为行业常态,消费者对服务的期望值将被无限拔高。当企业无法持续提供同等水平的“惊喜”服务时,消费者满意度将迅速下滑,甚至引发信任危机和抱怨。文旅行业“过度宠客”的案例已敲响警钟,例如山东日照景区为游客撒蛤蜊、重庆政府食堂向游客开放,这些“牺牲式服务”虽然短期内赚足了眼球,却也抬高了游客预期,甚至引发了主客矛盾。过度服务营销,特别是那些夸大承诺、与实际效果存在巨大落差的服务,最终只会导致客户流失,因为消费者并非傻子,他们会记住那些被过度营销后的失望。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过度效仿“情绪价值”营销,可能最终损害汽车行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正深陷“价格战”和“配置内卷”的泥潭,许多车企将80%的精力用于应对市场竞争,而非技术突破。如果“情绪价值”也陷入无序内卷,车企可能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营销噱头和表面化的服务竞争中,而非核心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链优化。这不仅会加剧行业同质化,阻碍技术进步,还会导致利润率进一步下降,最终透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潜力。毕竟,汽车的本质是交通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技术、安全与可靠性,而非仅仅是“被宠爱”的感觉。

要避免这种“情绪内卷”最终损害行业,破局之道在于回归商业本质,构建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车企应将重心重新聚焦于技术创新,例如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进行深耕,打造真正的产品硬实力,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功夫。同时,要注重生态整合,将汽车视为“人-车-车-家”智能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通过无缝互联提供全场景的智能化服务,提升用户粘性。此外,精细化用户运营至关重要,但这并非盲目复制“宠粉”模式,而是要深入理解用户需求,通过建立用户社区、提供个性化定制、强化与用户的共创互动,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和品牌归属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多次倡导“反内卷”,促使车企从单一的价格战、服务战转向多维度的价值竞争,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迈进。

汽车工业的使命在于持续推动人类出行方式的进化,而非陷入无休止的“内卷”,更不是一场无底线的“情绪表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