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老师最近又开始整活了,而且是一把子给大家表演了个硬核狠活,叫“论如何在车主睡着后,把车库变成一个巨型空气炸锅”。
不装了,摊牌了。宝马在全球召回三十多万辆车,理由清奇又朋克:发动机的那个心脏起搏器,对,就是那个点火小马达,可能会腐蚀,然后短路,然后过热,最后在你不知道的某个深夜,给你来一首《热情的沙漠》。讲真,这已经不是车的问题了,这是车在修仙,它想渡火劫,但问题是它想拉着你的房子一起飞升。
你看这个操作骚不骚?以前的车,有点毛病,顶多是把你扔在半路上,让你体验一下深夜打车的艰辛。现在的宝马,坏了菜了,它直接把危险从动态变成了静态,从路上延续到了你家。你人下车了,锁好门了,以为万事大吉了,结果车自己在那儿运功、发热、最后直接一个“燃起来了”。三体人看了都得连夜把水滴开走,生怕被这无差别攻击给波及了。
这事儿最荒诞的地方在于,宝马官方给出的建议是,在修好之前,最好把车停在户外。我作为一个买不起宝马但也交得起停车费的中年人,我悟了。这根本不是一个技术建议,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再教育。它告诉你,你买的不是一辆车,是一个随时可能给你惊喜的爹。你不仅要伺候它吃喝(加油/充电),还得关心它的情绪(别自燃),现在连它睡觉的地方都得精挑细选。这哪是买车,这是请回来一个祖宗。
所以说,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根本不在于什么激光雷达和AI算法,而在于如何处理这种“老头乐”式的突发状况。你技术再牛,算力再高,能算到你旁边停的宝马老哥今天晚上几点开始修炼三昧真火吗?只要它躺得快,火着得旺,你那几十万的智能设备最后只能记录下自己变成废铁的全过程。
这事儿一出,很多人都在骂,说德系豪华不保,说百年品牌翻车。是是是,你们说的都对。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这就是品牌玄学。
会买宝马的人,真的会在乎这个吗?我告诉你,大概率不会。甚至,这次召回对真正的信徒来说,是一次“信仰的试炼”。你看,我的车多金贵,是需要全球召回的。你看,宝马多负责,出了问题真的会管我。这种感觉,就像你爱上一个人,他浑身都是缺点,但在你眼里,那些缺点都成了独一无二的可爱之处。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对他们来说,车会自燃,说明“马力足、火气旺”,是血统纯正的证明。召回维修,那是VIP专属服务,是品牌关怀的体现。你以为他们在第五层,其实人家早就在大气层了。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标,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马斯克的嘴,宝马最值钱的,就是这种“虽然我毛病一堆但我依然是宝马”的底气。这是一种宗教。
所以说,现在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什么存量竞争了,那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大逃杀。但打法已经变了。以前大家比的是谁的刀更锋利,谁的甲更厚。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大家比的是谁更“颠”,谁更“疯”。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有些车企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最好的手段已经不是把对手卷死,而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谁都别吃。宝马这一招,看似是产品质量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提纯自己的用户。能接受“停车都要看风水”这种设定的用户,那得是多铁的粉丝?这忠诚度,直接拉满。
我有时候觉得,这些传统车企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大师。它们早就看透了,技术参数、性价比,这些都是给普通人看的。对于真正的目标客户,你要给他们的是一种“叙事”,一种“人设”。我的车有缺点,但我的品牌有故事。我的车会趴窝,但我的车主有圈子。我的车会自燃,但我……我能召回啊!就问你怕不怕?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把起动机比喻成心脏起搏器,好像有点对老年人不太尊重。但是吧,车都快自燃了,尊重不尊重的还重要吗?讲真,我楼下那个车位一个月800块,要是停个宝马给烧了,我是找宝马赔还是找物业赔?这事儿不想明白我睡不着。
说白了,如今的车圈就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所有厂家都在拼命表演。有的表演自己是技术宅,有的表演自己是价格屠夫,有的表演自己是用户的朋友,而宝马这次,表演了一个“虽然我喝多了但我还能走直线”的优雅醉汉。
这他妈谁受得了啊?!
召回,召回,召-回。这两个字重复一万遍,你就会发现它的本质。它不是一个技术动作,它是一个公关动作。它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它是为了平息舆论。这就像一个渣男,每次出轨被发现都跪地求饶,说我再也不敢了,然后下次还敢。而你,作为那个离不开他的伴侣,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原谅。
所以,别再分析什么供应链问题,别再讨论什么德系品质了。没意义。真正的问题是,在这个越来越魔幻的世界里,我们到底需要一辆什么样的车?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不会犯错的工具,还是一个有性格、有脾气、甚至有点危险的“伙伴”?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那些选择原谅宝马的车主,他们一定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而那个答案,可能就是: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何不给自己找点刺激呢。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反正都比堵在环线上要酷得多。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