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提了比亚迪汉,这几天我都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去盯着10号的发布会。有人说,新款续航直接拉到635公里,配置更上一层楼,价格还可能不涨反降。你听着都想笑,这什么打脸操作,简直是跟刚提车的老车主泼冷水。
昨天在4S店碰到个刚提汉的哥们儿,眉头皱得跟钉了钉子似的,老兄,你要我说,刚掏了首付,真不想看发布会,怕心脏承受不住。他说这话的时候,旁边导购笑着插了一句,你说的老铁一点不假,销量好的背后,厂商确实爱搞各种软升级,隔三差五来个啥科技包啥礼品,老车主都恶心。
这让我想起刚开始写汽车自媒体时的日子。那时候我以为造车是件铁板钉钉的事情,研发流程像制造业流水线,供应链是稳定的一锅粥。后来一看,不是那么回事儿。比如比亚迪这套产品战略,那真是供应链上的复杂博弈战。你想象一下,做汽车就像做一张大pizza,底料是电池,配料是芯片和主机,最后得按用户口味加 toppings。但是比亚迪这披萨做法有点特别,底料不定期换,从老款刀片换成第二代,硬是让已经卖出去的披萨难吃又难下咽。
我说这话有点大,其实它们升级的节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活力,毕竟新能源车和手机没啥两样,一年一大跳,没法坐看旧款吃老本,但这也挤压了老车主的容错空间。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届消费者总是不停地盯着新发布会,那不就是因为买了就落伍了,心里犯嘀咕,焦虑症都快犯了。
说到6百多公里续航,别太信标称数据,冬天开着暖气,跑高速,450公里能跑出来已经算惊艳了。我刚才翻了下手头笔记,类似续航数据多数是在理想工况下取得的,且多用的是低速城镇路段,不带空调的前提。冰箱开了?肯定续航往下掉。经销商和4S店那边肯定不会主动提醒你这点,倒不是恶意,就是他们也没准确数据,不像我天天过来写稿子的人琢磨得清楚。
其实我更关心的是设计细节。汉车的一些升级,像把杯架重新设计了,就是为了避免你奶茶洒了一地。这听起来不值一提,但真是用心了。车企在这种小地方用心,说明他们不完全只是在拼数字和技术堆叠,而是在试图对接用户实际需求。比如夏天放学接娃那瓶冰可乐,是对日常场景的理解。我就哪天跟朋友吐槽,谁会给孩子喝冰可乐啊?他说:经济宽裕的人没那个必要啦,差钱的大哥们看中性价比,那他们肯定选老款或者微调版本。这细节里藏着细分市场的策略,我估计比亚迪就是做了很细的市场划分。
说回刚提汉的老车主,我真是有同感。朋友卖二手的也坦言,买了升级版本后想换老款,性价比更高。换装第二代刀片+兆瓦闪充后,或许才算是纯电市场能安心入手的时刻。现在这节奏,新能源车更像手机,买了就别去看新款,越看越闹心。产品线一炸开,改款一波接一波。你说这供应链压力是不是大?芯片用最新的,电池组换代都得一遍又一遍把戏上演,成本估计也比人想象中多不少。
这出新款,好像汉该出SUV才对的猜测,我虽然没严谨数据支持,但个人觉得这市场需求确实有点出乎意料。毕竟SUV市场火爆,轿车用户量在缩。但汉这造型确实普遍没几个人直接吐槽,就算不算惊艳,至少还是耐看。厂家改成SUV款式,好像也合理——这段先按下不表,有机会再深挖。
我打个小岔,想问问你,身边有没有人是典型等待着换代才肯买的消费者?其实从0到1买车,额外情绪价值最高,1到n差别就没那么明显。尤其这情绪价值和年龄成反比,年轻人追新、冲动,年纪大了反倒更实在。这和大家心态有关,挺有意思的。
花高价买25款汉的,和刚提的老款的实操差别明显。高配的技术感和舒适度,只能说是贵有贵的道理,但物理体验上和20款的差异真不大,这里头坑爹的地方就在于消费心理,被升级包和科技感吸引,没时间算算折旧和续航成本。粗算一下,纯电车百公里电费大概几块钱,算上电池衰退和保养,保值率也取决于市场和新车型层出不穷。经销商那边有句话,维修工说,电动车其实没啥大修,就是换个电池烧钱。这有没有点让人忧心?
汉这车和这家伙的打法一样,跳跃快、折腾多,供应链复杂得令人头疼。你觉得,这家伙接下来还能玩多久?用户真的愿意一直跟着这月度更新走吗?还是说,这种模式终究是把老车主逼得心力交瘁,潜在客户望而却步?
对了,最后说句——那个给奶茶设计的杯架细节,你家车里有没有类似小创新?它们真的懂司机的日常吗?我猜你会有点共鸣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