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对新能源车的观察越来越多,尤其这几年,充电基础设施的变化真让我有点晕。像去年还在担心充电乱象,今年突然发现,充电桩已经像家门口的自动售货机一样,能随手用,就算去了个偏远点,也能找到充电站。这不,我朋友前几天出去玩,他说:
> 我开那台刚换了电池的电动车,跑了个600公里,途中只在山东威海附近堵过一次,因为找不到快充站。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充电便利性的提升,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出行模式。
光看硬件数字,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底,国内建成的充电基础设施已超1700万个(没有确定确切的覆盖面积,但整体增速超过50%),这个数字在我看来,不能只用多来形容。毕竟,电动汽车渗透率还不算很高,估算(实际这个估算不科学,因为没有全部数据)大概每百辆车就可能对应一两个充电桩吧?但这也得看地区,北上广的密度跟三线或四线城市差别很大。
在高速公路上,也是另一番景象。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十月头几天高速充电量达到了4380.93万千瓦时,日均充电量是平日的2.5倍左右。这点挺振奋的,但我心里在想:
这个背后,除了硬件崛起,调度与管理也发生了变化。
说起这个,刚好我翻了下笔记,现场问过一修理工,他说:
> 现在的快充站不仅是堆硬件,软件调度更重要。哪个桩空闲,哪个快,一下就知道。
感觉后台算法和供电调度,是看不见的老司机。
充电基础设施扩展背后,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有次我和一朋友聊天,他抱怨说:这次出行,还好碰上了个新建的超级充电站,否则早就焦虑了。
SUV和家用车的区别很明显。一个10万的家庭用车,充个快充,10分钟就能满电。那个时候,价格差异的电费成本没几块钱(粗算百公里充电成本3-4块钱),但安全感和便利性,才是真正的价格。
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体验?比如:在高速上,找充电站像找宝,还得上下左右拼图。
这让我想到,虽然充电棒和插头都在变,但实际上供应链的制造链条就像苹果手机的组装线:零配件来自不同工厂,然后拼接。一个螺丝,一个芯片,最后才能跑在路上。
之前,我还和一个充电桩供应商朋友说:
> 你们的充电桩,质量越来越稳定了,问题多是软件?
他笑了,回说:硬件就那样,关键还是软件调度和整个生态。
说到这里,我在想:这些硬件的更迭,实际上就像我们用的手机一样,买个新款充电快,耐用一点就已不错。那这个快充能不能做到用完就跑,我也抱疑:会不会有个时间长了,电池的寿命还会缩短?
这点,没细想过,估计也得看电池管理的技术成熟度。
对比一些老牌车企,我观察到,个别车型虽然价格差不多,但充电体验差异挺大。同行描述:这款车快充时间比那款快多了,说不定匹配的充电算法,优化了线路调度。 (这次我没抖机灵,只是觉得哪家的算法调度,真跟软件优化有关)
车厂间的竞争表面看硬件,但内核还是软件和生态系统。
再说一件事吧,我遇到一次销售的闲聊,他说:
> 你知道吗?现在的豪华 EV,充电站选址也比过去讲究多了。
我心里暗想:这是地段在变,又变成了战场?
让人费解的是,像特斯拉这样领先的品牌,早就通过充电网络布局,增加了自家车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在封闭部分圈子。这问题留给未来想象。
充电设施扩展的也在塑造整个出行生态。我们普通用户(像我就是个普通驾驶者)其实最在意的,是:什么时候能不用额外计划,每天都随时滴滴式的充满电,然后就能跑一整天。
这事真得回头想:未来能不能实现随充随走这个理想?或者,路上的充电桩,什么时候会变成像加油站一样,遍布每个角落?
反正目前就怕有排队的那天早点到来。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么说吧,虽然我不太信人心会变得更容易接受充电这句话,但越来越多充电桩逐步建设,确实让出行更便利一些。
不过我好奇:你平时出行,最在意的是什么?快充速度?遍布密度?还是以后能不能无缝充电?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