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直播比亚迪工厂这事儿,本身就透着一股子行为艺术的醍醐味。一台SUV,51秒下线,你跟我说这是造车?这分明是压缩毛巾加热水,duang一下就变大了。我寻思这速度,生产队的驴看了都要连夜坐火车跑路,顺便给劳动仲裁打个电话,说资本家不把驴当驴。
这事儿最魔幻的地方在哪?一边是工厂里机器人跳科目三,效率高到能把太阳都晃一个趔趄;另一边是四万多嗷嗷待哺的订单,用户等车等到孩子都会打酱油了。这中间的产能,是被哪个平行宇宙的黄牛给吃了吗?这就好比你家水龙头开到最大,哗哗往外冒钱,但你就是渴得快冒烟了,就很颠。所以央视这波直播,本质上不是秀肌肉,是安抚。翻译过来就是:别催了别催了,你看我们真的在玩儿命了,机器人电火花都快包浆了,再催CEO就要亲自上产线打螺丝了。
讲真,以前我们对造车的想象,还停留在老师傅拿着扳手,靠手感和经验主义拯救世界的年代。现在进了比亚迪这个叫小漠的工厂,我感觉我掉进了赛博朋克的片场,而且是没给主角留活路的那种。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天王,一个比一个没人性。冲压车间里,那巨大的机械臂跟天外飞仙一样,duang duang duang,一块钢板进去,一个车门出来,检测误差1.8微米,比我脸皮的厚度都精确。什么A柱三层热成型钢,听着就跟修仙小说里的法宝似的,金钟罩铁布衫,主打一个物理免疫。
然后你走到焊装线,坏了菜了,彻底没活人了。936台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率100%,我怀疑混进去一个真人都会被当成BUG给优化掉。6500个焊点,那电火花亮的,不知道的以为是雷电法王杨永信在给车身做电疗。而且不是焊上就完事儿了,还要超声波检查,实时监控,突出一个“我信不过我自己,但我信得过我的另一台机器”。这套流程下来,车身骨架的强度,估计三体人开着水滴来撞都得掂量掂量。
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连发动机盖都没自己打开过的中年人,心态是有点崩的。我们还在纠结这车有没有异响,人家已经在用AI分析漆面上的铝粉和蓝浆够不够骚气了。到了总装环节,一千多个零件被当成乐高积木一样,哗啦一下组合到一起,然后就是堪比高考体检的各种检测。静态动态,淋雨路试,5公里模拟25种烂路,就差让车主开着它去参加《荒野求生》了。最变态的是,这还不算完,每批车还要抽几台出来搞极端暴力测试,俗称“祭天”。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我家的微波炉好像也是机器人焊的,但热个馒头还是外面烫里面冰,看来机器人也不靠谱。
说回比亚迪,他最不讲理的地方,在于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这已经不是掀桌子了,这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破了。从电池到电机,从发动机到车机芯片,恨不得连车里的螺丝钉都是自己家后院炼钢炉里出来的。DM 5.0发动机,18秒一台电机,这种速度和控制力,同行看了也得傻。这就好比打游戏,别人还在辛辛苦苦打怪升级买装备,比亚迪直接开了个GM权限,装备库都是自己的,想怎么拿就怎么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价格战打到今天,别人都在吐血,就他好像还在一边输血一边唱K。
所以,央视直播的真正潜台词是,中国制造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我们不太能理解的位面。这不是简单的“加人打螺丝”,这是把人和不确定性,从生产环节里最大程度地驱逐出去。写到这里我必须得承认,我这个把造车比喻成压缩毛巾的说法,可能有点不尊重工程师,但你别说,还真挺形象的。
那么问题又回来了,既然你都这么666了,为什么我还得等车?因为市场比你的工厂还要疯。以前大家买车,是消费。现在大家买车,是信仰充值。当一个产品把价格、配置、技术这些东西全部打到“不买就亏了一个亿”的程度上时,需求曲线就不是曲线了,那是一条通往天国的垂直圣光。最好的营销不是广告,而是让用户觉得“现在不上车,感觉就像49年加入了国军”,那种懊悔感,比丢钱还难受。
所以,你以为你在等一台车吗?不,你在等一个时代烙印。这台车从一块钢板,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被无数机器人蹂躏和检测,最后来到你面前,它承载的已经不只是交通工具的属性了。它是一种宣言,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产业宣言。
最终,所有关于效率和品质的讨论,都会回归到一个耍流氓式的结论:真正的质检员,永远是第一批韭菜用户。他们会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告诉你这车到底哪里有问题。这才是中国制造的终极奥义:人民战争。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