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偌大的生产车间,只剩下机器还在咬合着空气,像一群咂摸着嘴巴却吃不饱饭的孩子。角落里那一车新能源汽车,车身反着幽幽的白光。没人愿意多看它们一眼——它们已被冠以一个名号,“0公里二手车”,听起来挺高端,实际上是“没顾客落地就转手”的仓库剩货。谁也不愿意说,这一辆本该驶向未来的“绿色希望”,其实一出门就让车企多亏了12万。
你要是手上攒一辆亏12万的车,会怎么卖?或者,更复杂一点,你要是盯着一个海外市场份额只有4%的大蛋糕,却发现自己的刀是豆腐做的,还敢下手去切吗?
早些年,房地产老板也曾用一箱箱无主的钥匙和一房房没人看的楼盘,思考类似的问题——那时谁都觉得楼市能扛天下,无限扩大,无限增值,关心的只是自己有没有分够多的地皮。如今,轮到新能源汽车这行坐在会计小黑屋里抓头发了。产业的背后,依然是政策、资本、技术和市场这四条老狗,互相咬着追着,谁都不甘落下一个伤口。
先说证据。用证据链直视这场既熟悉又陌生的风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年两位数增长,销量全球第一,但每卖一辆平均亏掉12万,海外市场只拿下4%的份额。按理说,这种账算三遍,都不像一种“底气十足”的新兴产业,更像一场蒲公英效应:风很大,万物起飞,最后落地的只有个把种子。
这绝不是我冷嘲热讽。行业里谁都不是傻子,从研发到销售到金融那一环,没几个真亏自己钱的。比如一辆车进了库,老板先上牌、买保险,数据报出已售,拿了补贴返利再低价甩出当“二手”。这套路也不是新能源专属,十年前房地产也玩过,“虚假网签”你听过吧?数据好看,实则库存堆积如山,还能用来“融资讲故事”。表面上行业很热闹,实际圆的还是“政策输血+资本烧钱”的老循环。有人说这种行为是创新,我更愿称之为“财技和办公桌之间的死亡芭蕾”。
搞这个行当,多少得学会玩两把算账的把戏。补贴一来,第一批不懂造车的先涌上台,房地产模式直接复制:拿点政策,玩玩“左手融资右手扩产”,技术不行就找主机厂代工。十年前做空调的、卖手机的、乃至做奶的伊利,都敢进楼市,不卖房还能赚地皮;现在新能源又变成资本市场的“新香饽饽”。本质不变——专业门槛看起来高,真做起来,谁都能“先抢钱后补课”。别问我是不是黑了自己,问问那些每年年报里研发投入个位数的造车新势力,他们是不是更有职业笑点。
行业的“底气”,其实是“输血”多了,脸红了。政策扶持、资本助攻、全民凑热闹,听起来是国策方向,操作下来像是一场“斗地主”:谁先抢到大王(补贴),谁牌多谁先走。等到补贴退坡,市场哑火,大家开始比谁能穿上小丑装跳舞给下一个投资人看。只不过现在观众越来越挑剔,不买账了。
这背后逻辑复杂得让人头疼。政策想扶持,怕行业起不来;资本想涨估值,得有讲故事的素材;企业想靠快钱活下去,核心技术来不及琢磨,结果大家都在玩命囤货,谁都怕自己是最后一棒。像极了房地产的“土地财政”,一个靠卖地死撑城市建设,一个靠补贴死撑技术转型,两家祖传秘方互换,一个肚子胀,一个钱包瘪。
市场上的虚假繁荣也不是一时兴起。2025年中国新能源库存系数已到3,经销商得挺四个月才能清完库存。动力电池工厂一半还闲着,剩下的老板在会上算,一口气能撑到明年不倒闭就谢天谢地。终端消费者要的是便宜、多功能,企业却搞不定“每辆都亏钱”的毛病,最后只能把这笔账交给下一轮资本或者“零公里二手”的灰色地带。要是再碰上海外市场的窗户纸,好嘛,中国品牌只能迷你出海,那里人家不缺车、也不缺技术,贸易壁垒高得可以拿来筑海堤,合计最后海外份额不过4%,算是“去国外体验一下什么叫存在感边缘化”。
我并不打算煽情。说到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底气,比房地产更依赖“能不能切掉输血管,靠真本事站着赚钱”。核心差别是技术革新速度快、能打海外牌——但前提是你得有独门招。比亚迪烧了十八年的电池、整合了上下游,能在大环境下赚钱,靠的是“低毛利跑量、产业链至少自己能控制大半”。但不是所有车企都能学,毕竟市面上动辄上百个品牌、每家都说自己是下一个特斯拉,真的比起来,能活到2030年不到二十家。
行业还有救吗?理论上没问题。技术要是隔年就更新,海外市场再给条活路,中国新能源汽车能摸出新模式:别再当“政策奶娃”,得靠自己走路。车企得从“蹭补贴”转到“实打实搞研发”,别拼命扩产然后等着消化掉堆积的铁皮。消费者别只看品牌和广告,关注下“企业研发投入”“售后网点”“技术积累”,别等哪天车坏了没地方修,还得开进二手市场等着贬值。投资者也别再只炒概念,问问自己,这上市公司能不能像制造业一样把每道成本都抠到极致、能不能搭建完整产业链,别再做“先画虎后添猫须”的幻想家。
政策层面也不容易。地方政府不该再为引进新项目“闭眼送地”,得考虑行业生态是不是健康、有无核心配套,别再让企业“圈地不造车”重复老路。国家层面则需要帮企业出海,打破贸易壁垒,把中国品牌推上全球市场,减轻国内的内卷焦虑。
说到底,这行的“底气”,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全球化、理性管理上的,不靠政策、资本撑腰太久。“每卖一辆亏12万,海外份额仅占4%”不是终点,但绝对是该刹车反思的路口。所有人都知道,房地产故事最后收场时没有赢家。新能源这一局,留给中国经济的当前问题是:
行业能不能真的从“资本和政策加持”转到“创新和市场认可”?技术创新能否突破海外封锁、带动利润恢复增长?每一个买车和做车的人,都有可能成行业未来的见证者,也可能是第下一个“房市最后一棒”。
凌晨的厂房渐渐亮起灯来。车还在那儿,老板还在赔。中国新能源行业,也许正站在那个“下一步怎么走,还没什么人敢拍板”的路口。你会怎么选?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