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方忧虑中国电动车壮大?专家:中国车企海外拓展势头空前!

为何西方忧虑中国电动车壮大?专家:中国车企海外拓展势头空前!

为何西方忧虑中国电动车壮大?专家:中国车企海外拓展势头空前!-有驾

上个月,224.1万辆的汽车销量直接把记录拉高了一个档次。 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卖出去的车已经攒到一块儿有1700万辆,这个数字摆在那儿,不用谁多说什么。 光是九月份,就有超过四十个品牌扎堆发新车,七十多款车型接连亮相,各家都像赶集一样冲刺年底。

看销量,“第一梯队”就两位:一个是比亚迪,一个是上汽,这俩体量都到了300万辆级别。 比亚迪靠着新能源这条赛道,不仅国内稳坐冠军椅子,在国外也横扫榜单,今年前三季度总共卖了差不多320万辆,其中海外市场已经突破了七十万台,这速度,说快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至于第二名,上汽集团能挤进来,还真让不少人意外。光九月整车批售就是近四十四万,同比增长幅度干脆直接写“40%以上”,今年累计也干到了三百一十九万,比起去年那个劲头又猛了一截。

为何西方忧虑中国电动车壮大?专家:中国车企海外拓展势头空前!-有驾

再往后看,“第二梯队”的吉利一点没落下风。刚过去的九月份他们拿下二十七点三万,其中新能源占了一半还多。今年年中目标原本定的是二百七十一万,到现在直接提到三百万——这心气儿,一般人学不来。

东风、北汽、广汽这些牌子,也在拼命加速,都想抢最后一波市场红利。整个行业里,中国现在的位置早已不是以前那个不起眼的小角色,而是在全球舞台顶端站着,更别说新能源领域已经把美西方甩开好几条街。

有人可能还不知道,现在中国造车已经占据全球产业链的大半壁江山,尤其电动化之后,把传统“造车逻辑”彻底颠倒过来了。从燃油机时代开始,美西方一直拿发动机、燃油机和底盘卡脖子,但这一套对中国新能源来说根本不好使,因为咱们玩的是电机、电控和电池集成,把“三大件优势”全给打散了。

背后的故事其实挺简单,就是原来的机械驱动慢慢被电驱动生态取代,那些老欧洲厂商、美日巨头突然发现自己几十年的技术壁垒像纸糊的一样,被拆得只剩壳。这事没人敢明说,但圈里的人心知肚明:谁掌握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能力,谁才是真正的话事人,现在轮到中国做主角,他们只能跟着节奏走,看着自己的利润一路滑坡。

为何西方忧虑中国电动车壮大?专家:中国车企海外拓展势头空前!-有驾

全球汽车工业最近都有两个绕不开的问题:产能太满了,好处变少;利润缩水得厉害。不管丰田、本田还是日产,每份财报都跟闹鬼似的——丰田净利润八千四百亿日元,同比掉了百分之十一,本田只有一千九百六十六亿,下跌幅度干脆五成;日产更惨,又亏了一千一百五十七亿,而且连续亏损四季没翻身机会。

为何西方忧虑中国电动车壮大?专家:中国车企海外拓展势头空前!-有驾

德国大众旗下BBA也是同样难受。奔驰半年下来净利润砍掉将近百分之五十五点八,奥迪下降百分之三十七点五,再看看宝马,也是肉疼地跌去了百分之二十九。一张张表格摊开,全世界老牌厂商无力回天,有种“躺赢时代结束”的味道扑面而来。有时候觉得,他们当初信誓旦旦守住规模效应和边际递增,如今反倒陷入寒冬,只能硬撑场面装淡定罢了。

讲到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搅乱旧秩序,还让那些习惯数钱过日子的国家彻底失去安全感。他们嘴里喊“中国产能过剩”,实际情况却是谁家工厂没有闲置线?只是别人升级太快,自家跑不过罢了。放眼望去,中国产业链步步推进,从设计研发到终端销售全线出击,与美、西方、日本那帮老玩家相比,可谓越战越勇,没有任何停滞迹象可言。如果要问为什么2025年敢把年度目标定在3230万辆,其实压力并不算啥,说保守都不过分,因为1~8月就完成2100万辆,还有几个月时间继续冲刺,各路国产品牌还盯紧海外增长曲线呢!

最直观例子就在欧洲,比亚迪销量居然超特斯拉。这结果多少让一些欧美同行吃惊,有网友调侃:“你以为弯道超车只是口号吗?”等到比亚迪开始在当地建工厂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问题远远不止份额流失那么简单,是连饭桌上的座位都会换人!所以每次看到美国各种政策限制出口或者提高关税,无非都是挡箭牌而已——但现实很残酷,该来的还是会来。“闭关锁国”这种操作短期内或许有效,但长期来看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被边缘化,对手早晚找到办法突破封锁墙,你围我,我未必怕你,大不了再造桥过去就是这么回事吧?

如今局势很清楚,中国自主品牌凭实力崛起,并非靠外援施舍,用数据摆事实,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从制造端跃升出口能力,再从产品创新延伸服务体系,新鲜血液持续注入整个行业,美西方焦虑也并非空穴来风。但他们若真想解决困境,多琢磨怎么合作引进技术资源,要么搭桥,要么筑墙,两条路选哪条其实大家心知肚明。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美国真的如欧洲一样愿意打开交流窗口,对双方都是好事,否则堵死门路迟早自食其果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