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先别激动,坐稳了。
慕尼黑车展上,极星干了件“大事”。
他们家那台叫极星5的纯电轿跑,贴了个价签:11.99万欧元。
我数学不好,赶紧掏出计算器摁了半天,好家伙,折合人民币100.6万。
看到这数字,我差点把手里的键盘给砸了,这年头,卖车的都开始讲单口相声了?
你还别说,这车是真好看,帅得有点不讲道理。
整台车就像是从科幻电影里直接开出来的道具,那线条锋利得能当手术刀用,尤其是那个溜背,一溜到底,性感得要命。
关上无框车门,全世界的喧嚣都跟你没关系了。
这设计,说实话,扔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过时,纯纯的工业美学天花板。
可美学这玩意儿,能当饭吃吗?
一百万,我的天,这个数字在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里,已经不是买车了,简直是“上贡”。
一百万我能买啥?
我能去提一台仰望U8,体验一把在水上漂的快乐,还能在停车场秀个原地掉头,引来一帮大爷大妈围观。
我甚至可以买一台顶配的蔚来ET9,享受一下后排老板座的尊贵,剩下的钱还能再给媳妇买辆小米SU7。
大家都是用电的,凭什么你家的电就“镶了金边”?
我琢磨了半天,极星这操作,不像是在卖车,更像是在跟这个世界赌气。
它好像在用这个价格嘶吼:“都看好了,我,极星,是豪华品牌!不是你们以为的沃尔沃换壳!”
这姿态,太像一个急于证明自己的富二代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家有钱,结果用力过猛,反而显得有点滑稽。
咱们聊点实在的。
动力?
零百加速3秒级。
这成绩放五年前,那绝对是能上头条的“猛兽”。
可现在呢?
你随便走进一家国产新势力的展厅,销售小哥都能给你报出一串3秒俱乐部成员的名字,比如那个满街跑的极氪001。
当“快”已经成为一种标配,甚至有点烂大街的时候,再拿它当核心卖点,就显得有点跟不上版本了。
续航?
112度的大电池包,WLTP工况下跑个600多公里。
听着不错,但WLTP这标准,就跟方便面包装上的“图片仅供参考”一样,看看就好。
实际开起来,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天,能打个七折就得烧高香了。
咱们的自主品牌,现在都在玩800V高压平台,充电跟手机一样快,续航动不动就往1000公里上标,虽然也有水分,但至少在气势上,已经把极星甩在了身后。
所以问题来了,极星5这台车,除了那张帅得人神共愤的脸,还剩下什么?
一个在国内市场始终不温不火的品牌?
一个听起来很厉害但大家已经见怪不怪的性能参数?
还是一个足以让你在朋友聚会时,需要花十分钟去解释“我这车为什么这么贵”的尴尬处境?
它就像一个偏科严重、且极其孤傲的学霸。
设计这门课,它能考150分,满分那种。
但在市场营销、用户心理、品牌故事这些科目上,它可能连及格线都够不着。
它不懂,在中国这个豪华EV市场里,消费者买的早就不只是一堆钢铁和电池了,他们买的是服务,是社交圈子,是一种“被在乎”的感觉。
蔚来的换电站和NIO House,理想的“奶爸”定位,问界的“遥遥领先”,这些才是人家真正的护城河。
极星有什么?
只有那个来自北欧的“冷淡”故事。
说白了,极 an pricing strategy for the Polestar 5 feels like a desperate attempt to create a brand image out of thin air. They seem to believe that by setting a price as high as Porsche, they can become Porsche. But they've forgotten that brands are built over decades of racing heritag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cultural resonance, not by simply putting a shocking number on a price tag at the Munich Motor Show.
所以,这台百万豪车,更像是一场华丽的“行为艺术”,一场注定只属于少数人的自嗨。
它会在车展上收获无数闪光灯和赞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它可能永远都不会大规模地出现在中国的街道上,只会成为汽车杂志和网站上的一个传说。
那么,最后把问题抛给你们。
如果你兜里真有一个“小目标”的闲钱,你会为这份纯粹的北欧设计哲学买单吗?
还是转身去隔壁展台,提一台配置拉满、服务到位的国产旗舰?
评论区告诉我,让我看看咱们的“精神股东”都在哪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