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11”购物节的氛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零食、美妆到家电、家居,几乎所有商品都打上了促销的标签,人们满怀期待地将目光投向汽车这个大件消费品时,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汽车市场似乎异常平静。
在各大电商平台和直播间里热闹非凡、成交额不断刷新的背景下,一向擅长营销的车企们,这次却显得有些“置身事外”。
这不禁让许多准备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感到疑惑,难道是汽车厂商们集体“佛系”,对这场全民消费盛宴不感兴趣了吗?
实际上,这背后反映的是汽车行业自身独特的销售逻辑和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线下门店的真实情况。
近期,有媒体实地探访了北京多家汽车品牌的销售门店,涵盖了像鸿蒙智行、小米汽车这样的科技新贵,也有理想、乐道这样的造车新势力,以及荣威这样的传统车企。
然而,走进展厅,你几乎感受不到任何为“双11”特意营造的节日气氛,没有醒目的专属海报,也没有喧闹的限时促销口号。
当向销售人员询问“双11”是否有额外优惠时,得到的回答几乎是统一的:“我们没有针对‘双11’的特别活动,目前的优惠就是我们每个月月初发布的官方购车政策,价格和权益都是固定的。” 这番话直接点明了现状,对于汽车销售来说,“双11”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而非必须抓住的黄金促销节点。
就连备受关注的华为门店销售人员也坦言,他们内部直到11月10日还在等待公司是否会发布相关的优惠通知,但最终并没有等到。
日常的营销活动,比如每月一到两次的试驾会,如果现场下订,可能会赠送一些价值几百元的小礼品,但在车辆价格本身上,并没有松动的空间。
当然,也不是所有品牌都完全“无动于衷”。
有些品牌也借着“双11”的名义做了一些文章,但仔细一看,更像是“凑个热闹”。
比如,极狐汽车在官方商城搞起了“双11限时开抢”,但热销的却是几十元的车贴、几百元的文化衫等周边产品,对于购车本身没有直接影响。
还有一些车企则玩起了“概念包装”,比如深蓝汽车为某款车型推出了“双十一钜惠手慢无”的活动,听起来优惠力度高达4.5万元,非常诱人。
可消费者仔细研究活动规则就会发现,这个活动的有效期其实是贯穿整个11月份,并非“双11”当天限定。
这种将月度优惠包装成节日特惠的做法,更像是一种营销话术,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降价。
那么,为什么车企们会对这个全民狂欢的购物节表现得如此“冷淡”呢?
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首先,汽车作为价值高昂的耐用消费品,其购买决策过程非常复杂且漫长。
一个家庭决定买车,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的车型对比、性能研究、预算规划、家庭成员商议等多个环节,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两天的短期优惠就冲动下单。
车企深知这一点,与其投入大量资源去做一个效果有限的短期促销,不如将精力放在更长效的营销策略上。
其次,如今的汽车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价格战几乎成了常态。
“日常即优惠”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行业的真实写照。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份额,各大车企早就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周期性优惠体系,普遍采用“月度购车权益”或“季度营销政策”的模式。
每个月初,品牌方就会公布一套包含现金减免、金融免息、置换补贴、免费充电桩及安装服务等在内的“权益大礼包”。
这些常态化的优惠,其力度和覆盖范围往往已经相当可观,与所谓的“大促节点”相比毫不逊色。
当降价和优惠已经成为日常,消费者对“双11”这种特定节日的优惠期待值自然也就降低了。
车企们也明白,与其在“双11”再搞一次噱头,不如把优惠政策稳定化、透明化,让消费者在任何时候购车都能感到安心。
那么,对于真正想买车的消费者来说,什么时候才是最佳的出手时机呢?
根据一线销售人员的经验,有两个时间节点的优惠力度通常会比较大。
第一个节点是新产品刚刚上市的时候。
这时候,车企虽然不会直接在价格上打折,但会赠送大量高价值的权益和配置。
比如理想汽车在某款新车上市时,就将空气悬架、车载冰箱、电吸门等原本需要加价选配的项目作为限时赠品,这些权益的实际价值可能远超几万元的现金优惠。
这既能吸引首批用户,又能维持产品的价格体系。
第二个节点,则是产品面临更新换代的时候。
当一款车型即将推出外观有明显变化的大改款时,为了清理老款车型的库存,车企往往会给出非常直接且幅度巨大的现金优惠。
比如,理想L系列车型就曾推出过高达4.5万元的综合优惠,其中包括现金补贴、保险补贴和置换补贴。
销售人员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新款车型在外观上有很高的辨识度,为了让消费者接受“老款”,必须在价格上拿出足够的诚意。
这时候,三四万元的直降都是很常见的操作,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绝佳的购车窗口。
车企对“双11”的“冷处理”,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革。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1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持续高速增长,其中10月份新能源车的月度销量首次突破了当月新车总销量的50%。
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经从过去的“补充”角色,正式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在这样一个技术和体验为王的时代,消费者选车时所考量的因素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价格。
一款车的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先进、智能座舱的功能是否丰富有趣、续航能力是否可靠,以及品牌所传递的文化和价值观,都成了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因此,车企们也正将竞争的焦点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着力于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丰富的消费场景,以此来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和认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