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的风向,真是让人有点看不懂。还记得年初那些专家信誓旦旦地说“燃油车末日已至,新能源一统天下”吗?结果呢?9月份的汽车市场,画风突变。就在新能源车企还在为L3、高阶智驾PPT大战时,广汽丰田、东风本田这些“老家伙”们,靠着给主力车型增配降价,销量竟然悄悄地支棱起来了。一边是新能源新车发布会开到“飞起”,一边是合资燃油车终端价格和利润双双上涨,这反差,是不是让你也懵了?都说“金九银十”,今年这“金九”怎么成了燃油车的狂欢节?丰田这波操作,是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还是日系车卷土重来的号角?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
先说说广汽丰田这波操作,它不是简单地降价求生,而是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以我最近去4S店实际体验的凯美瑞为例,变化相当实在。官方直接把终端价下调超3万元,这力度够大吧?但更狠的是,它推出了一个叫“Lite”的版本,用了海外版好评的运动外观,发动机、电机功率都调整了,连电池电芯都换了。这不是“清库存”的老套路,而是真刀真枪地告诉你:我不仅便宜了,我还更好了。再看汉兰达,入门价降3万,直接把50W无线充电、15.6英寸大屏、倒车影像这些“刚需”配置给安排上了。以前总说“丐版别买,中配才够”,现在入门版就让你觉得“真香”,这不就是把中国品牌“堆配置”的精髓学到手了?还有赛那,虽然大部分车型指导价没变,但把四驱顶配的价格从40万+拉到了37万以内,还配上航空座椅,这招太聪明了。要知道,赛那近半年销量可是压着腾势D9打,稳坐同级MPV头把交椅,这波操作,明显是想把优势扩大。
你可能会问,就加个大屏、换个芯片(比如8155),至于吗?别小看这变化。以前日系车的车机,那真是“祖传”的,卡顿、功能少,连个像样的导航都没有。现在全系换装大屏+8155芯片,还兼容苹果CarPlay和华为HiCar,这意味着你再也不用“手机支架焊死在中控”了。这看似是补课,实则是抓住了当下消费者最核心的痛点——智能化体验。以前我们买丰田,图的是省心、耐用、保值,对车机忍一忍就过去了。但现在,消费者对“车”的认知正在回归“工具”本质,但这个“工具”必须好用、顺手。丰田这波,就是把“好用”这部分短板,用最直接的方式补上了。
再看东风本田,思路如出一辙。CR-V 30年荣耀款,说白了就是中期改款,但它不再藏着掖着,直接把核心变化摆上台面:12.3英寸大屏、Honda Connect 4.0系统、低配终于有倒车影像了、智能座舱和语音控制也升级了,驾驶辅助还做了细节优化。本田这回学乖了,不再纠结于“中期改款”的名头,而是告诉消费者:你看,我变好了,而且是你们最关心的地方变好了。这种“第一性”原则的营销,直击要害,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车和PPT有说服力多了。
那么,丰田本田这么一搞,能带动整个日系反攻吗?我们不妨看看“日系三剑客”里的另一位——东风日产。它的选择就完全不同。目前主力押宝在新能源,比如那个订单制销售的N7。好处是资金链安全,不压库,但坏处也明显:销量起不来,4S店赚不到钱,展车还不能进二级网点。这说明什么?说明日系内部,策略已经分化了。丰田本田选择在燃油车基本盘上“精耕细作”,通过增配降价稳住阵脚,而日产则选择另辟蹊径,赌新能源的未来。这根本不是一个“日系集体反攻”的剧本,而是各自为战,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活法。
横向对比一下,丰田的对手们压力不小。比如大众、别克这些合资对手,虽然也在降价,但产品更新和智能化升级的节奏,似乎没有丰田这么“快准狠”。而面对国产新能源,像比亚迪汉、吉利星瑞这些车型,本身就在智能化和性价比上极具优势。但丰田的策略很清晰:我不跟你拼花哨的智驾,我拼的是成熟可靠的动力总成、全球验证的品控、以及现在也不差的智能化体验,再加上大幅下调后的价格。对于那些既想要新技术,又担心新能源车贬值快、续航焦虑、技术不成熟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个极具诱惑力的选择。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丰田销量上涨,能带动日系车反攻吗?我的答案是:丰田的回暖是个例,而非日系的全面复兴。它证明了在当下这个“冷静期”,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和性价比,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广汽丰田、东风本田的成功,是它们终于学会了“中国市场生存法则”——快速响应、精准满足、价格实在。但东风日产的不同选择,也说明日系内部远未形成合力。短期看,丰田能稳中有升,甚至冲击80万年销量,但指望它“一己之力”带飞整个日系,未免太过理想。
写到最后,我不禁想问:当流量和声量不再等于销量,当消费者从“为概念买单”回归到“为需求买单”,这究竟是燃油车的逆袭,还是整个汽车行业的一次理性回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