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摩托车市场那会儿,实在像一块肥肉,谁都想咬一口
其实,那会儿越南的摩托车市场,就像个大蛋糕
咱们中国的企业也是蛮拼的,成本低、价格实惠,硬是冲进去
没多久就把日本品牌挤得差不多没地儿站了
记得那时候,谁也没料到,这场“吃肉”战斗,来得快
低价冲锋的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乱象,企业之间你争我抢,价格战打得天翻地覆,到最后嘛整个行业都跟着栽了跟头
▶ 崛起潮涌,市场一片火热
你要说,那会儿越南经济刚起步,街上到处都是摩托车
道路狭窄又乱,车子挤得像蚂蚁窝,开车不现实
摩托车就成了老百姓出门的“神器”
那时候,日本的本田、铃木,占了市场九成以上,一辆车卖得贵,配件还得从国外空运
咱们中国的摩托车企业看准了这个门道,早在1999年就开始暗中“布局”,通过边境贸易和出口渠道
源源不断地把产品涌入越南
你知道,那批发价控制在700美元这样,零售价也就1200美元这样
消费者一瞧,性能差不多,价格便宜
像重庆的力帆、隆鑫这些厂子,嗖一下就调整了生产线
到2000年这样,出口量直线上升,到了2002年
光重庆地区的出口额就突破了19.2亿美元
那会儿,整个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一口气冲到八成多
差点把越南本土的品牌都挤出去了
企业赶紧扩大产能,零部件供应商也加快节奏
发动机、车架这些核心部件得大量生产
越南的经销商仓库堆满了中国牌的摩托车,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中国品牌的影子
低价策略,效果真是棒极了,从城市到乡村都占了份
日本品牌的销量直线“滴答滴答”往下掉
你瞧,能有这么快的崛起
中国的摩托产业在国内就蛮有经验的,供应链完整,劳动力成本低,距离越南又近,从广西、云南边境直过去
而且,咱们还专门对于越南的路况,做了不少车型调整,比如加强悬挂系统
到了出口高峰期,中国的摩托车几乎垄断了中低端市场,越南人骑着这些车上班、拉货
数据一摆,2002年,出口规模巨大,带动了国内就业、产业链升级,实在像一股洪流
▶ 内卷恶斗,品质开始崩塌
可好景不长
企业间一开始还好,后来就像打架似的,为了抢订单
利润从几十美元一辆,突然就变成几美元
厂家为了维持销量,拼了命在压成本,从零部件开始,薄钢板替代原有的材料,发动机装配变得简陋
测试环节缩短得连个样子都没有
结果,产品的耐用性直线“掉线”
越南雨季多,道路泥泞,骑着中国摩托车,没几天链条就断,车身生锈
更别说,假货也开始冒头啦
市场上那种外观相似但质量烂得不行的货色满天飞
买回家,没几个月,发动机漏油,轮胎磨得快,刹车不灵
配件供应跟不上,修理费还涨
那些厂子抄袭设计,出新款一出来,别人马上跟进
价格战打得白热化,2001年,零售价能压到800美元以下
每个月还能跌70多美元
你说这玩意儿,根本就是短视的“打短工”思维在作祟
厂家只想着眼前的利润,忽略了品牌和技术的投入,光拼销量
供应链环节被压得死死的,供应商只好用低质量材料,焊接点也不结实
车架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很容易变形
越南媒体开始报道事故频发,抛锚、侧翻事件多得不得了
消费者的口碑一下子崩得一塌糊涂,从最初的惊喜变成了失望和警惕
到2003年前后,咱们中国的摩托车销量开始逐渐下滑,日本品牌趁机抓住机会,强调“耐用、可靠、售后有保障”
▶ 公司内斗、假货横行,行业变味
更搞笑的是
隆鑫、宗申这帮大厂互相举报假冒伪劣,闹到法庭
结果和解后还是低价继续“杀戮”
资金链一紧,库存堆得比山还高
越南那边,政府也开始查假货,仓库被封,劣质品曝光
整个行业就是一副“你死我活”的场景,低价吸引了不少新手,但一两次之后,用户就开始失望
市场一饱和,厂商们开始内斗,打得天昏地暗
导致中国摩托车的整体形象一落千丈
2004年这样,市场份额从巅峰的九成多掉到50%以下
出口也像坐了火箭一样掉头
那些贪图眼前利益的厂子,没有长远打算,结果搞得一败涂地
▶ 价格战的副作用,惨不忍睹
这场价格战带来的“副作用”真是看得人摇头
企业为了抢份,缩短新车型的研发周期
零件供应商也不肯多花心思,拖延发货
越南农村那边,骑着中国摩托车,故障率高得吓人,车子经常出毛病
城市里的经销商也在拼命“甩卖”,标签反复改,假冒链条断了,发动机过热
媒体采访那些受害者,展示损坏的零件
公司高层开会商量对策,但竞争对手都把底线拉到极限,利润微薄
那些地下作坊烟雾缭绕,工人锤打假车架,假货流入街头,骑高速时引擎异响
抄袭速度加快,模具改了又改
开会吵得不可开交,指责对方不正当竞争
那些废旧车堆在路边,锈迹斑斑,利润几乎为零
假货泛滥,消费者都搞不清楚
这场“内斗”根源其实很简单:人性中的贪婪在作祟
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不管长远,结果就像一盘散沙,品质一落千丈,口碑崩盘
看似低价策略挺聪明,但说实话是自掘坟墓
越南消费者逐渐转向那些靠谱的品牌,咱们的摩托车逐步从市场上边缘化掉
教训真是痛心,内部的争斗若不控制
▶ 败退后,反思深刻——日本品牌卷土重来
别看这场闹剧搞得热火朝天
结果到最后嘛吃亏的还是自己
日本的本田、雅马哈等品牌,凭借耐用性和售后服务,很快就卷土重来,提供的车型稳定、靠谱,故障率低
中国的摩托车销量从巅峰的九成这样,掉到五成以下
很多工厂关门,厂家清仓甩卖库存,废旧车堆得像山一样
路边都是锈迹斑斑的车子
像力帆那些,开始转型做电动车或者农用机械
这阵子,越南的摩托车市场,基本还是由日本品牌说了算
企业吸取了教训,开始强调技术提升和品牌建设
越南这个“摩托车王国”,地位还是没变,但中国品牌的份额就像蚕食了一样
出海的教训让咱们明白,打价格战尽管短期有效
想要站稳脚跟,就得靠质量和合作
这场市场的兴衰变迁,真是暴露了低价竞争的“毒药”
本来,咱们中国的摩托车在成本和技术上都挺有优势的
但短视的贪婪让行业走了弯路
出海的企业们,真得吸取这份血的教训
走可持续的路子才是正经
还是得像日本人那样,走“稳扎稳打”的路子
别再一味“拼命冲刺”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