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多国近期关注中国新能源公交安全,尤其是挪威、丹麦、英国上调审查力度,这波潮起于挪威运营商Ruter对宇通公交的定点安全评测。起初,仅是常规测试,市场层面,宇通新能源公交已占挪威一半份额,Ruter采购超过三百辆,测试报告主要聚焦于对比宇通与荷兰VDL,同步推及OTA(远程升级)功能的差异,技术分析发现,河南宇通车辆支持OTA更新,而VDL车型则缺失此功能,因此讨论重点转向OTA潜在风险。但Ruter强调,车辆并无自动驾驶能力,控制系统亦难以远程接入,理论风险主要体现在OTA渠道被攻击时,制造商或黑客或许可以影响运行,然而实际已部署隔离防线,同时建议OTA必须经监管部门把关。
通过多轮安全漏洞检测,已及时发现并修复相关风险点,譬如OTA平台曾暴露Bug,运营方随即修补,新增防火墙及软件分级升级制度,整个安全体系按行业标准加固,这一套安全合规举措,被专家评价为有效强化数据安全,并稳步提升系统防御能力,整体安全已达国际水准。由此来项目本身合规性较强,泄露风险更多是理论推演,只是媒体和部分议员为突出政绩,多次有意扩大化,将OTA设为舆论焦点,反复渲染“中国车辆能被远程控制”甚至“交通或被一键瘫痪”,舆论氛围趋于极端。
事件发酵后,欧美多家主流媒体迅速介入,相互转述消息,把OTA原本的理论漏洞直接包装成实际风险,例如AP称中国公交能被远程停驶,法新社则套用“重大安全漏洞”定性,英媒则惯常放大威胁,甚至称中国车商布设“杀人开关”,报道逻辑失衡,夸大成分显著。伴随媒体推波助澜,各路反华政客迅速跟进,将正常技术升级行为抛向聚光灯下,制造舆论恐慌。部分报道甚至称挪威测试场所处于“秘密基地”,或大呼SIM卡拔插威胁整体网络,显然,这属于典型的议题操作与信息失真的结果。
技术实际层面,Ruter公司已多次澄清所有进口公交均无一键远程支配风险,所有OTA流程都有隔离限制,且更新都须监管审核,宇通方面也公开表态,车辆两套系统物理分离,人机交互及舒适性参数可OTA,核心动力及制动模块则无法联网干预,所有运维数据都依欧盟法律存储于境内服务器,操作合规合法。即便如此,一些政客仍不顾行业常识,继续炒作相关议题,将经济安全泛化为国家安全,实为借产业竞争之名进行舆论打压。
回看整个事件链条,挪威、丹麦、英国等国不断导入行政与审查动作,实际反映出其本土车企竞争压力显著上升。以西欧电动车市场为例,2023年起MG、比亚迪、奇瑞等中国品牌市占率不断突破,单从纯电车型份额短短数月已超越韩日品牌。虽然欧盟不断追加关税以图护航本地产业链,但中国新势力节节攀升,导致产业焦虑持续高企。英国则因车企保护本就较弱,对中企零关税政策使中国品牌显著受益,份额屡创新高,而传统日系市场份额下降明显,欧洲强推碳积分政策也加重外资车企成本压力。这令包括德系、美系、日韩等车企都感受到市场压力,甚至对积分机制表达不满。
但更深层逻辑在于,此类网络安全“危机”炒作,实为产业失衡压力的舆论宣泄。欧美为强化本土制造议价权,经常夸大竞争对手技术系统中的潜在风险,利用媒体议程设置,将普遍存在、行业内认可的远程升级方案包装为“威胁”。但其实远程断控和安全审查恰恰是欧美自己高新技术出口时屡用的手法,例如欧洲高端机床、光刻机甚至军用装备,普遍内置一键停机机制,制裁、违规或后市场流转时可随时瘫痪产品。荷兰ASML等企业已多次公开表态,拥有远程启停技术并专门为极端风险编制方案。美国出口高端工业件、防务装备也标配远程断控,无论对友还是对手,技术封锁层层加码。
从媒体操作链、产业安全焦虑到网络安全监管,这一连串事件,不仅牵涉经贸政策、舆论操控,还激化了国际产业格局的博弈。虽然部分欧洲媒体如德国主流意见认为,无论什么品牌,联网功能和OTA都是汽车行业普及方案,中国企业并无特殊风险,且历史上并无制造商滥用远控权限先例,相比之下,欧美企业自身才是该功能实际操作者。反观特斯拉等北美车企,早已可一键锁车并远程管理,不乏付诸实施的案例。
综上所述,所谓“安全危机”并非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独有“原罪”,而是贸易争端、产业升级、媒体议题三者交织的典型输出。只要中国车企优势持续扩张,这种技术风险炒作难免持续出现。连锁舆论事件背后映射的是欧美市场对于产业主导权的本能抗拒及调整周期。对我国而言,除了提升产品技术安全标准,更要加强法规遵从、透明沟通,并警惕对方以同类方式对本国企业出口产品实施技术钳制,避免轻信单边叙事,持续提升自身话语权,稳步拓展全球化布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