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持股宝马中国,推动全球化,中德合作互利

宝马沈阳工厂第600万辆车下线那天,雨正下得不大不小。

这不是那种狂风暴雨,也不是温吞小雨,而是正好让人站在厂区玻璃窗后面,能看清外面金属光泽和工人脸上的细微表情。

一个工人一边擦汗,一边低声说了句“又一辆”,仿佛600万辆只是流水线上的小数点。

与此同时,几公里外,搭载华为智能驾驶技术的赛力斯问界M9在公路上经过,车内的导航声音冷静地提示下一路口转向。

赛力斯持股宝马中国,推动全球化,中德合作互利-有驾

两条线,一条是传统豪华车的里程碑,一条是中国新能源浪潮的日常一幕,彼此平行,像两条轨道,偶尔有交错的可能。

“如果你是宝马的高管,看到赛力斯要拿着600-700亿人民币买下你在中国的37.5%股权,你会怎么想?”这是个不需要太多情感投入的问题。

毕竟,这年头,汽车行业的故事已经变得像芯片行业一样紧张——每一块电池、每一根线束都可能决定一家公司未来三年的命运。

中国车企过去的梦想,无非是把自己的车卖到欧洲,打破关税壁垒,顺便在海外建个厂,拍组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

可现在,资本纽带和技术输出才是新的通行证。

赛力斯计划以巨资持股华晨宝马,很像零跑和Stellantis那场“欧洲合资风暴”,也有小鹏与大众的“技术联姻”味道。

不同的是,这一次,主角变成了宝马和赛力斯,故事的悬念也变得更大。

专业视角来看,整个事件的证据链和推理逻辑其实很简单:宝马是德系豪华车的代表,但电动化转型压力巨大,销量下滑、供应链紧张,“智能化”技术被问界M7远远甩开。

赛力斯则是中国新能源战团里,被华为加持过的技术新贵,手握三电技术和智能座舱的实力,却缺一个能让自己从“中国制造”变成“全球标签”的捷径。

宝马在中国增持合资企业股份、税前利润激增,但在电动化转型和全球市场竞争上,难有突破。

赛力斯想借助宝马的全球销售网络和品牌溢价,像零跑借力Stellantis一样,快速进入欧美市场,省下自建渠道的时间和钱。

宝马则试图获得中国新能源核心技术、本地供应链,以及对中国消费者的洞察——这些都是“活下去”的必需品,而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

我的观点很简单,没有情绪上的高低起伏:这是一次双向赌注,双方都在为自己的下一步下注,而谁能赢,谁会输,还真不一定。

赛力斯如果真的完成这笔收购,意味着中国车企第一次把“战略投资”插进了德国高端品牌腹地,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出去”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深度绑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宝马的电动化技术滞后,三电和智能座舱有待补课,而赛力斯恰好能补足短板。

反过来,赛力斯借宝马的国际化管理体系和百年制造经验,也能补上自己国际化的“软肋”。

双方的故事,像一对互补的搭档,默默地把各自的短板藏进对方的口袋里。

但现实总比剧本复杂。

赛力斯持股宝马中国,推动全球化,中德合作互利-有驾

比如,赛力斯能否顺利借助宝马全球销售网络,把自己的产品卖进欧美市场?

理论上很美好,但实际上,欧洲和美国的关税墙,不会因为你多拿股份就自动消失。

宝马的品牌光环能否真正为赛力斯赋能?

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最后拼的还是供应链和本地适应能力,资本只是第一步。

再比如,宝马愿意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技术上向赛力斯“开放”,但电池、智能驾驶这些技术,不是简单的“你有我也要有”,其中的技术壁垒和专利困局,往往是谈判桌上的无声硝烟。

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某知名车企高管曾经说过:“我们和中国企业合作,得先搞清楚彼此的底线。”底线这两个字,在汽车行业里往往不是情感,而是专利、是供应链,是谁能拿到接下来的欧盟补贴和谁能绕开美国的出口管制。

宝马在俄乌冲突期间缺乏乌克兰工厂的电缆线束,德国工厂停工数周,这种“外部变量”本质上逼得他们不得不在中国寻找更稳定的供应链。

赛力斯的超级工厂生产线和三电技术,能否成为宝马的新救命稻草?

这也许是一个“你帮我解燃眉之急,我帮你刷世界地图”的合作逻辑。

专业分析下去,典型的细节推演是这样的:赛力斯收购宝马中国股权之后,理论上可以用“宝马+赛力斯”的联合品牌在欧美市场推新电动车型。

比如宝马X5和赛力斯问界M7,如果能把中国的L3智能电动技术和德国的底盘调校融合,市场竞争力会明显提升。

但别忘了,欧洲消费者对“中国产”还持有观望态度,品牌光环虽然强,但文化和技术融合还需要时间和市场教育。

赛力斯的技术输出,能否真正让宝马电动化技术实现“弯道超车”,还是只做了个表面文章?

这不是一两年能看明白的事。

宝马在中国市场销量断崖式下跌,供应链绷得很紧,怎么办?

和赛力斯合作,看似是个救命稻草,但如果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技术优势只停留在本土,国际化落地还得经历一轮“水土不服”的阵痛期。

说到这里,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汽车行业的“国际化”之路,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像一场马拉松,而且还是逆风跑。

赛力斯和宝马的故事,只是最新一幕——前面有零跑和Stellantis的欧洲联盟,有小鹏和大众的技术捆绑,背后是比亚迪和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四国杀。

赛力斯持股宝马中国,推动全球化,中德合作互利-有驾

中国车企已经不满足于“出口产品”,而是要用股权合作和技术交换,把自己嵌入全球产业链。

但这条路上,障碍和陷阱不少。

比如欧洲的碳排放政策、美国的技术保护主义、日本和韩国的“本土防守”,每一个都是拦路虎。

资本合作只是序章,真正的考验,是技术、供应链和文化的融合。

偶尔自嘲一下,我这个“业内旁观者”的看法也许太冷静了。

汽车行业里看多了“技术为王”“资本为本”的套话,有时也会忍不住想:这些大公司的算盘打得比我家楼下麻将馆还精。

昨天还在说“合作共赢”,今天就开始研究对方技术专利的漏洞。

你说他们是为了共同进步,其实脑子里全是如何抢占下一个市场份额。

赛力斯和宝马这场合作,可能既有“你侬我侬”,也有“各怀鬼胎”。

但话说回来,谁不是在大风大浪里找个能抱团取暖的对象呢?

至于“品牌赋能”,一想到那句“国产宝马和问界M9在公路上擦肩而过”,我总觉得,这像是两场不相干的婚礼突然办在了同一个宴会厅里,谁也不会提前打招呼。

最后,结局其实并不清楚。

赛力斯能不能用这600-700亿,真正撬动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门槛?

宝马会不会因为这一场合作,顺利完成自己的智能电动化转型?

这些问题,不是哪一个分析师能拍着胸脯就下结论的。

倒是想问一句,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开的宝马,里面装的都是中国技术,供应链也全是中国生产,你会觉得那还是“德国宝马”吗?

或者说,未来的中国车企,是不是一定要用“合并与渗透”才能站上世界舞台?

答案可能藏在下一个雨天工厂下线的那一辆车里,也可能藏在问界M9的导航系统里。

值得思考的是,全球化的中国车企,是否真能改变世界汽车格局,还是只是在巨头之间做了几个漂亮的拼图?

马拉松还没跑完,赛力斯和宝马,只是刚刚在新的起跑线上擦了擦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