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车续航上千公里?实测打脸,真相让人大跌眼镜!

现在很多朋友在考虑买车的时候,目光都越来越多地投向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原因很简单,宣传单上那些数字太吸引人了:综合续航一千公里、一千二百公里,甚至还有喊出两千公里的。

这听起来简直是解决了所有人的“续航焦虑”,好像买了一台车,就再也不用频繁跑加油站或者到处找充电桩了,开着它从北京到上海似乎都不在话下。

插混车续航上千公里?实测打脸,真相让人大跌眼镜!-有驾

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正在浮现,那就是许多车主把新车开回家后发现,这上千公리의续航,好像和自己没什么太大关系,实际用起来,续航里程大打折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个事情聊透彻。

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看到的那个漂亮的续航数字,和我们实际开车的生活场景,完全是两码事。

车企宣传的那个续航里程,绝大多数都是在一个叫做“实验室”的地方,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测试流程跑出来的。

这个流程,比如我们国家目前主要使用的CLTC工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为汽车量身定做的“温室”。

在这个温室里,所有条件都是最理想的:温度永远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这是电池性能最好的时候;没有红绿灯,没有堵车,车子以一个相对稳定且经济的速度行驶;路面是平坦的,没有上下坡;最关键的是,测试时会关掉车上所有的耗电设备,比如空调、暖气、音响、座椅加热等等。

这种测试就像是让一个学生去参加一场开卷考试,题目范围提前划好,环境安静,还没有任何干扰。

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当然容易考出高分。

但我们日常开车,面对的是真实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变量的“社会考场”。

夏天热得不行,我们一上车第一件事就是把空调开到最大;冬天冻得手脚冰凉,暖风更是不能停。

上下班高峰期,走走停停,堵在路上半天动不了;周末带着家人出游,车上坐满了人,后备箱里还塞着行李。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能量消耗,而实验室里的测试车,是完全不用考虑这些的。

所以,当车主们在真实生活中打开空调、载上家人朋友后,发现续航里程哗哗地往下掉,普遍只能达到标称续航的五到六折,也就不足为奇了。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冬天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来说,简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这里有两个主要的“续航杀手”在同时作用。

第一个是电池本身。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动力电池,特别是磷酸铁锂电池,有一个天生的弱点,就是怕冷。

插混车续航上千公里?实测打脸,真相让人大跌眼镜!-有驾

气温一旦降到零度以下,它的化学活性就会大大降低,能够释放出来的电量也会随之减少。

在零下10摄氏度的环境里,电池的有效容量衰减30%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这就好比一个原本能装100升水的桶,天一冷,桶就自己缩水了,只能装70升水了,这是物理规律决定的。

第二个杀手,就是我们冬天离不开的暖气。

燃油车制热,用的是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废热,对油耗影响不大。

但插电混动车在纯电模式下,发动机不工作,就没有废热可用。

这时候要取暖,就只能依靠一个叫做PTC的电加热装置。

这个东西的功率非常大,通常在3到5千瓦。

这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家里用的那种大功率的电吹风,一个也就一千多瓦,开一个汽车暖气,相当于同时开了三四个电吹风对着车里猛吹。

这些电量全部来自于那块本来就已经在低温下打了折扣的电池,续航里程自然会再次被大幅压缩。

所以,北方车主反映冬季纯电续航缩水超过60%,甚至更多,这并非夸张,而是真实存在的物理现实。

面对这种巨大的差异,车企其实心知肚明。

他们会在宣传册或者官网页面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用很小的字体标注一行说明,大意是“此续航为特定工况下的测试结果,实际续航会因驾驶习惯、路况、温度等因素而异”。

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文字游戏”,它在法律法规上是合规的,因为国家标准就是这么定的。

但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很容易造成误导,大家往往只记住了那个最显眼的、最长的续航数字,而忽略了它背后的严苛前提。

为了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一些车企甚至还用上了一些“应试技巧”。

插混车续航上千公里?实测打脸,真相让人大跌眼镜!-有驾

比如,在向工信部申报续航数据时,给测试车辆换上一套滚动阻力特别低的专用窄轮胎。

这种轮胎因为接触面积小、胎质硬,跑起来确实省电,能让测试数据更好看。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抓地力差、噪音大、舒适性不好,所以车企在卖给消费者的量产车上,是不会使用这种轮胎的,而是会换回兼顾安全和舒适的正常轮胎。

这样一来,消费者拿到手的车,续航表现自然就比不上那个申报的“高分”了。

这种做法,和早年间有些燃油车品牌在做油耗测试时,拆掉后视镜、备胎来减轻重量,从而跑出更低的油耗数据,本质上是异曲同工的。

那么,要怎么解决这个续航“虚胖”的问题呢?

根本的办法,还是要从改革测试标准入手。

我们不能再用一套过于理想化的“开卷考试”来衡量车辆的真实能力。

在这方面,欧洲的WLTP测试规程就做得更贴近现实一些。

它包含了更多的驾驶场景,比如城市低速、市郊中速、乡村高速等,测试过程中的加减速也更频繁,更接近我们日常的驾驶习惯。

引入这样更严格、更全面的测试标准,才能从源头上挤掉续航里程里的“水分”,让厂家标注的数字更具参考价值。

此外,建立一种更加透明、更加动态的续航标注方式也很有必要。

就像天气预报会区分晴天和雨天,车企也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不同场景下的参考续航。

比如,可以明确标注出“夏季开空调的市区续航大约是多少”、“冬季开暖气的高速续航大约是多少”。

这样一来,消费者在购车时就能根据自己的主要用车环境,对车辆的实际续航有一个更清晰、更合理的预期,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当然,技术的进步也在为我们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现在已经有技术公司在研发基于大数据的能耗诊断系统。

这套系统可以安装在车上,通过学习车主的驾驶习惯,结合导航提供的路况信息和天气数据,实时计算并预测出更精准的剩余续航里程。

这种个性化的续航预测,或许能最终终结那种“一刀切”的实验室续航数据,让每一位车主都能对自己车辆的真实续航能力,做到心中有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