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交付撞了谁之过?特斯拉事故背后的法律盲区
车门折成90度。一天没开。破了相。孙女士的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款。价值26.35万元。在青岛展厅经历悲喜转换。
交付区变成事故现场。旁边开走的Model Y。剐了个正着。交警判定对方全责。但问题才刚开始。
电子系统说交付完成。车主认为流程未走完。尾款支付了。保险办理了。但临牌没办。车务预约没完成。功能介绍没做。SIM卡实名认证没进行。
销售顾问坚持车主已点击确认。保险合同生效。责任转移。孙女士需要报保险维修。
交付时点认定。成为争议核心。
法律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岛城律师单正国指出。首先要界定车辆是否完成交付。根据《民法典》规定。车辆作为动产。所有权转移的唯一条件就是交付。即车辆和钥匙都交付成功。
但交付时点认定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签订交付确认单。单正国律师个人认为。真正的交付从交车钥匙开始。这是法院通常认可的标准。
汽车行业内人士刘先生透露。多数车行会协商赠送礼品或售后权益。维护品牌形象。但退车要求通常难以满足。
技术重塑交付规则
特斯拉正在改写规则。2025年6月。一辆Model Y从奥斯汀超级工厂生产线滑下。独自驶向客户家中。全程30分钟。最高时速116公里。车内空无一人。
这种"自动驾驶交付"模式。彻底颠覆传统。车辆下线即出发。无需板车运输。无需司机接驳。交付环节成本骤降。可能创造新的降价空间。
更震撼的是责任归属变革。特斯拉承诺。交付全程车主未接触车辆。车企全权承担。这背后是技术自信。HW5.0硬件平台与FSD V12系统深度耦合。4颗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12颗高清摄像头。
智能汽车责任认定困境
潮州特斯拉事故。2死3伤。车主称刹车失灵。特斯拉称驾驶员未踩刹车。争议凸显智能汽车责任认定困境。
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玲表示。如果被认定驾驶员全责。可能被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如果车辆质量故障导致车祸。车企应担责并召回。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指出。由于车辆所有人对其所有的车辆具有保障其安全行驶的义务。如果车辆所有人没有发现、未能及时排除故障。造成交通事故的。该故障车辆的所有人应当承担责任。
维权与风险防范指南
对消费者而言。提车时需注意几个关键点。
确认交付完成标志。车辆交接时应当场验收。签署《商品车辆交接书》即为正式交付。仔细检查外观、内饰、配置、随车物件和使用功能。如有异议当场提出。
完善合同条款。明确提车时间、地点、方式及相关违约责任。加强风险评估。做好充分的购车准备。
智能汽车时代。监管体系亟待完善。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研究中心主任周炜指出。当前智能汽车产业存在"两热、两冷"。生产端热。使用端冷。销售端热。维修服务端冷。
科波拉汽车咨询服务首席执行官王浩强调。智能汽车维护需要操作人员具备高压电安全防护、涉电部件规范操作、电子信息系统的数据校准和技能。
未来已来。规则重构
当汽车从"工具"蜕变为"自主机器人"。责任划分面临根本性变革。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汽车法律事务部主任杨阳律师表示。自动驾驶立法需要明确技术标准。厘清现有立法体系。需要对相关立法伦理相关问题确定明确的价值判断原则。
王浩认为。未来。智能汽车厂家需要研究、制订和公开智能驾驶系统的技术标准。尤其是涉及危险防范和规避的标准。
孙女士的遭遇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技术狂奔。法律追赶。消费者站在漩涡中央。
买车买的不仅是产品与服务。还是一个心情。在提车这个特殊阶段。切不可因为太高兴而大意。安全第一。才能开心将车提回家。
但更重要的是。行业需要建立清晰的规则。让技术造福而非添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