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电动化转型异常艰难,一汽奔腾国产车抓住机遇逆袭合资品牌!

在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汽车市场的当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愈发凸显:曾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决策链条长、技术路线依赖外资、历史包袱沉重等因素制约着它们的转身速度。反观以中国一汽奔腾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凭借灵活机制、集团赋能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正以前所未有的技术迭代速度和精准的产品布局,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在新能源赛道上展现出强劲的逆袭势头。

这份逆袭的底气,首先源于一汽奔腾在核心技术上的集中爆发与跨越式提升。其最新发布的越影平台,堪称奔腾面向新能源时代的“技术母体”。该平台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灵活性:轴距覆盖范围从2650mm延伸至3100mm,这意味着从A0级小车到B级主流车型都能在此平台上高效衍生。更重要的是,它完美兼容了纯电(BEV)、增程式(EREV)和插电混动(PHEV)三大主流新能源动力形式,驱动形式亦涵盖后驱和四驱。平台性能指标更是直指行业巅峰——纯电车型续航能力最高可达1000公里,而增程和插电混动车型的综合续航里程更是双双突破2000公里大关,这两项硬核指标无疑树立了行业新标杆。

合资车电动化转型异常艰难,一汽奔腾国产车抓住机遇逆袭合资品牌!-有驾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一汽奔腾依托其北方主场的地理特性,在越影平台上深度优化了低温性能表现。其纯电车型在零下7摄氏度的严苛环境中,续航达成率仍能保持在65%以上,这一成绩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有效解决了困扰许多用户的“冬季续航焦虑”。同时,平台在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上也下足了功夫,整车气密性指标小于50,车内静谧性控制在36dB以下,为用户营造出越级的驾乘舒适空间。在智能化底层架构上,超光架构采用“多芯合一、多域合一”的先进设计理念,支持高算力与大带宽通信,并通过SOA软件架构赋予用户个性化的DIY场景功能潜力,展现出面向未来的技术前瞻性。

合资车电动化转型异常艰难,一汽奔腾国产车抓住机遇逆袭合资品牌!-有驾

奔腾同步发布的“逐日动力BMP”技术品牌,则将其核心动力技术推向了新高度。BMP超级混动技术体系以打造“混动新标杆”为目标,核心搭载全新研发的1.5T高热效率发动机,其热效率突破45%大关。该发动机应用了诸如靶位停机控制技术、集成式双平衡轴技术等先进工艺,确保高效与平顺兼得。与之匹配的混动专用变速箱,驱动功率高达168kW,发电功率达到120kW,总成阶次噪声被严格控制在63dB以下,实现了强动力与低噪音的完美平衡。在纯电领域,BMP超能纯电的核心是极鸥电驱系统,支持从三合一到十二合一等多种高度集成形式,功率覆盖75kW至220kW广泛区间。其中,八合一电驱总成率先搭载于奔腾悦意03车型,其设计可靠性目标超过60万公里,为消费者提供长久安心的保障。

合资车电动化转型异常艰难,一汽奔腾国产车抓住机遇逆袭合资品牌!-有驾

面向智能化体验的核心战场——座舱,奔腾打造的“如意座舱”深度融合AI技术,对系统流畅度进行了专项优化。全新的HMI界面、独创的如意交互框架、分布式3D渲染引擎以及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共同构成了耳目一新的人机交互体验。奔腾更前瞻性地宣布与3D实时引擎技术巨头Unity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下一代元宇宙交互方式在汽车上的应用。在场景化功能上,如宠物模式、露营模式、小憩模式等,奔腾也创新性地加入了智能感知与自动触发机制,提升了使用便利性。通过与火山引擎在生成式大模型上的合作,奔腾成为首批将原生AI模型深度融入车机的车企之一。现场展示的采用华为MDC计算主机的方案,则进一步印证了其在智能化领域快速追赶的决心与能力。

合资车电动化转型异常艰难,一汽奔腾国产车抓住机遇逆袭合资品牌!-有驾

一汽奔腾在新能源赛道上的突飞猛进,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中国一汽集团在战略、资本和研发资源上的鼎力支持与坚定决心。2023年9月,一汽奔腾完成了自成立以来的首次公开增资,引入江苏悦达汽车集团战略投资,同时获得一汽股份及一汽股权投资公司共同注资,总额超50亿元人民币。这笔巨额资金被明确指定用于新能源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市场推广,为奔腾的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进入2024年3月,一汽奔腾完成股份制改造,企业名称变更为“一汽奔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次股改标志着奔腾在体制机制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旨在构建“治理结构更完善、权益结构更稳健、激励机制更健全”的现代化企业。正如官方所言,股改后的奔腾将“以更灵活的体制、机制轻装上阵,形成合资合作的广泛‘朋友圈’,进一步加速新能源转型”。中国一汽集团高层也明确表示,奔腾是集团自主乘用车的重要战场,未来五年“做大奔腾势在必行”,集团将在“体制、机制、政策、投入、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合资车电动化转型异常艰难,一汽奔腾国产车抓住机遇逆袭合资品牌!-有驾

清晰的战略规划是奔腾逆袭的路线图。公司已明确宣布,未来三年将依托成熟的FMA(兼容燃油与插混)和FME(纯电专属)两大平台,密集投放7款新能源车型,实现核心三电技术、智能座舱等创新成果的快速落地。产品层面,继微型电动车奔腾小马取得市场初步成功(单月销量峰值达1.4万辆)后,奔腾迅速将火力集中于市场容量最大的细分领域:对标比亚迪元PLUS、吉利银河E5的10万级纯电SUV悦意03,以及直接瞄准插混销冠比亚迪宋PLUS DM-i的A级插混SUV悦意07已相继亮相。奔腾深知,在月销规模达20万辆的A级新能源市场,只要能成功占据5%的份额,对品牌而言已是巨大的突破和可观的增量。

合资车电动化转型异常艰难,一汽奔腾国产车抓住机遇逆袭合资品牌!-有驾

行业观察家敏锐地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与市场验证,已呈现出显著的“收敛”态势。头部企业在混动专用高效发动机(如1.5L/1.5T)、高功率混动变速箱、从分布式ECU到集中式域控制架构的电子电气架构演进、高速车载通信网络以及大算力芯片应用等核心领域,已为行业探明了可行路径。对于像一汽奔腾这样拥有雄厚集团背景(1.9万名研发人员)和技术积淀的后发者而言,这种技术收敛意味着巨大的后发优势——它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整合应用已被验证的先进方案,甚至在部分技术细节上实现优化与超越。更关键的是,在电动化时代,曾经横亘在自主与合资品牌之间的内燃机、变速箱等技术鸿沟已被大幅抹平。对于一汽集团而言,当旗下合资伙伴受制于外方的电动化步伐时,作为“亲生子”的奔腾反而能获得集团资源的优先倾斜,以更快的速度、更坚定的决心拥抱新能源,这恰恰弥补了合资板块在新能源领域可能出现的短板。奔腾在新能源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本质上正是集团集中优势资源、支持自主板块在新时代崛起的战略体现。

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远未固化。无论是暂时领先的头部新能源车企、拥有先发优势的新势力,还是像一汽奔腾这样凭借集团赋能、技术爆发和机制革新全力冲刺的后发品牌,都站在同场竞技的新起点上。合资品牌转型的步履蹒跚,为本土力量腾挪出了宝贵的战略空间。一汽奔腾手握越影平台与逐日动力的硬核技术、如意座舱的智能体验、超过50亿的资本加持以及股改焕新的灵活机制,正以清晰的产品规划和坚定的转型决心,向市场宣告其进军新能源主流阵营的实力与野心。这场由技术驱动、资本护航、战略引领的逆袭之旅,才刚刚拉开精彩的序幕。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时代实现全面超越的愿景,正通过奔腾这样的实践者,一步步走向现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