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了个事儿,你们猜怎么着?咱们嘉定有家低调但狠活不断的车企——上海同驭汽车科技,又拿大奖了!这不,刚开完的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们联合江铃汽车、华东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搞的“新能源汽车先进底盘关键技术”项目,直接拿下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可不是头一回了,去年他们就靠线控制动系统拿了上海市一等奖。一年一个省部级大奖,这节奏,真有点“学霸年年拿三好”的感觉了。
你说这底盘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托着车身吗?嘿,你还真别说,现在新能源车拼到最后,拼的可不就是底盘!你看那些开起来“飘”的车,过个减速带像在蹦迪,转弯稍微快点就“发虚”,说白了,底盘不行。而一辆车开起来稳不稳、舒服不舒服、安全不安全,底盘说了算。特别是新能源车,电池重、扭矩大,对底盘的要求比油车高多了。所以这次同驭他们拿奖的项目,解决的全是“卡脖子”问题。
比如说,能量回收制动稳定性差。咱们都知道电车踩刹车能回电,省电是好事,但有时候一松电门,车猛地一“拽”,坐后排的人脑袋来回晃,晕车都要来了,这体验就“劝退”了。同驭这套技术能让动能回收和机械刹车无缝衔接,一脚下去,减速线性又顺滑,再也不用担心乘客“头点地”了。
再比如,复杂路面转向易失稳。下雨天过个积水路面,或者高速变道,有些车方向盘一打就感觉抓地力“断片”,心都提到嗓子眼。他们通过高可靠性的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和智能控制算法,让车辆在各种路况下都能稳稳拿捏,过弯像贴地飞行,不飘也不甩,安全感直接“顶呱呱”。
还有很多人没太注意的整车垂向控制性能不足。说白了就是悬挂太硬或太软,过坑像“肾结石”,过弯又“摇三摇”。同驭联合团队搞的高舒适性悬架系统,能智能调节软硬,遇到烂路自动变软“吸震”,高速巡航自动变硬支撑,这操作,简直是把底盘“支棱起来”了。
你可能会问,这技术听着牛,但到底用在哪儿?别小看这家公司,他们可不是纸上谈兵。同驭汽车现在已经是国内智能底盘系统的一线供应商了,在上海嘉定和江西宜春都有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制动、转向、悬架和底盘域控制器,不光乘用车用,商用车、无人车也在批量供货。换句话说,你可能已经坐过、开过搭载他们技术的车,只是不知道而已。
说到这儿,咱们不妨拿几款市面上热门的新能源车来比划比划。比如比亚迪海豹,底盘调校一直挺扎实,后五连杆也拿得出手,但它的制动能量回收还是有点“顿挫感”,特别是标准模式下,新手开容易“上头”。再看特斯拉Model 3,操控是“驾驶玩具”级别的,但为了运动牺牲了部分舒适性,过减速带那一下,腰不好的人都得“气的蹦起来”。还有小鹏G6,智能化是强项,但底盘质感相比前两者,总觉得少了点“高级感”,有点“车界网红”的意思,红是红了,底蕴还得再练练。
而同驭这套技术如果大规模应用,意味着未来更多国产电车能同时做到**“稳、顺、软、韧”**——加速不晕、刹车不抖、过坎不颠、过弯不侧倾。这才是真正的“国民神车”该有的底盘素质。想想看,以后十几万的国产电车,开起来也能有三四十万豪车的底盘质感,那不是“真香”是什么?
更关键的是,这套技术是从底层研发做起的,从线控制动到域控制器,全栈自研。这意味着咱们在新能源车最核心的“三电”之外,底盘智能化这块“硬骨头”也开始被国产技术啃下来了。过去大家总说国产车“学得快但原创少”,现在看,像同驭这样的企业,正在悄悄“打脸”那些唱衰的声音。
未来的智能电动车,底盘不再是被动的“托底”,而是主动的“大脑”。它能感知路况、预判驾驶意图、实时调整每一个轮子的力道。你想要运动感,它就变硬变稳;你想要舒适,它立马柔软如“床车”。这种“动态可调”的智慧底盘,才是高端电车的终极形态。
所以你看,嘉定这家企业,不搞花里胡哨的营销,闷头搞技术,一年一个大奖,这不是“走路摇头晃脑”的排面,而是实打实的“上桌第一个动筷”的技术底气。他们的技术,可能正悄悄装进你未来要买的那台新车里。
这样的中国智造,这样的硬核底盘技术,你觉得值不值一个“顶呱呱”?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十几万的国产电车开起来比特斯拉还稳,你会考虑买吗?你喜欢那种底盘“会思考”的车吗?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