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咱在讨论那些互联网圈、软件圈的风云人物,总绕不开几个标配戏码——融资新闻霸榜,上市传闻满天飞,还得有个CEO在会议室满脸红光地分享“我们未来必然无限美好”的宏大蓝图。
但是换个视角,看看帆软这家公司,咱只能说——它完全长得跟同龄人不一样,上来就把剧本改了个稀巴烂,让大家谁都猜不着后面的桥段。
你听,年入近16亿,员工分红大方得有点离谱,创始团队连个像样的“私人办公室”都没有,CEO陈炎蹲在角落工位,会议还得排队抢场地——合着这是在老破小车间里跑出的中国软件新“灯塔”?
这事儿,怎么想怎么透着悬疑和不可思议。
都忍不住问一句:这帮大学毕业生,到底用了啥独门秘籍,把一个从无锡跑出来的小作坊,硬是做成了整个行业里说一不二的BI头牌?
而且,整整19年,从来不上市、不融资,净靠实打实利润喂养员工,连头发都快熬白了,还是一副“土里土气”的朴实劲儿。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里面,有一串别人没看透的密码?
先说说开头,这帮人其实没啥背景,纯正的“无锡穷学生”,也没什么大厂背书或者投资人撑腰。
有人还把刚毕业时的办公区形容成“黑网吧”——地儿暗,小年轻们一个个抱着电脑,埋头调代码,搞得跟隔壁厂牌的氛围都不一样。
随便找帆软老员工聊两句,那种土气跟自豪是写在脸上的,不装门面,不提名校,但说起产品和公司,就是一种“死磕到底”的劲头,颇有点“只要不倒下,就能走到天亮”的氛围。
他们对产品,有点夸张的敬畏感和执拗力,你问他为什么不上市,为什么不接融资,陈炎会回答:我怕资源乱搞,公司失控,最后大家都赔本陪跑,还是咱自己实打实挣点,给员工分钱更踏实。
这气势,不像CEO,更像隔壁邻居的大哥,语气里贼有烟火气。
再深扒一下经营思路,帆软的文化就显得格外奇葩,有种“古早互联网”那种“同甘共苦”的人情味儿。
公司里什么“共利金”制度,说白了就是把利润分成一大块,踩着年终奖发到每个人手里,哪怕一年涨幅不理想,也认真的根据贡献去分红。
打工人最怕的是什么?干了一年,年终奖一看,还没前台姐姐多,一下就心态爆炸。
但帆软不来这一套,去年公司增长只有8%,但有的团队年终奖多得自己都惊着了——这钱,还是从老板口袋里掏出来的,陈炎自己年终奖才10万,其他员工奖金却能大方加码。
老板舍得,员工自然肯跟——那种“财散人聚”、靠精神和分配把人心锁住的路子,真不是每家企业玩得转。
这就让人好奇了,既没资源加持、没资本疯狂催肥、自家老板还成天没架子,帆软凭啥一个小团伙,把中国软件业能打到行业头名?
这里头,答案还真就藏在他们“以数为核”的企业基因里头——数据,才是真正的“大杀器”。
咱就这么说吧,国内软件圈从“业务驱动”走向“数字化驱动”这几步,帆软几乎每个阶段都没落下。
一开始效仿华为那套决策机制,其实更像在做“语文题”——高层拍脑瓜定战略,数据只是拿来证明“我没选错”。
但再往后,公司业务做大了,帆软倒是有点小“华为味儿”——所有部门都有独创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财务、HR、IT都不是打酱油的,不是坐办公室写个流水账,他们变成了公司业务的实际推动者。
财务能上台给销售团队讲课,HR能用数据分析员工出差打车习惯,优化差旅成本,IT能实时追踪各部门工时,把人力资源配给玩的明明白白。
这种“让后台部门走到前台”,让每个职能岗都有存在感,怎么看都是一件特别新鲜也特别炫酷的事。
最神的是,帆软不是让数据“炫技”,而是把数字化这种软实力,用在日常经营、决策、分配等所有骨节眼里。
有时候决策都靠开小会,数据分析几轮后再拍板,整个管理流程就很“精细”,但不难堆流程,反而是一个打仗氛围浓厚、“人人脑袋有数”的公司——很少有企业,敢玩得这么纯粹。
说到产品,帆软也是出了名的克制派。
FineReport、FineBI、简道云,这三大拳头产品,就是公司这么多年硬杠出来的底牌。
公司里做产品决策,就是一帮人聚在一起死磕,宁愿营收慢一点,也不乱推新项目,甚至主动砍掉不成熟的尝试。
举个案例,曾经有员工信心满满签了个大单,结果发现产品交付有难度,直接把收到的钱全退回,无条件退款,咱只能说,这种“要脸不要钱”的操作,真的很少见。
后来的数据挖掘产品,帆软也砍得毫不犹豫——销售压力再大,团队意见再多,宁愿不赚客户冤枉钱,也绝不做“坑客户”的买卖。
这种精神气质,看着像“轴”,其实是对产品底线的敬畏和责任。
一个公司,如果真把数据化精细经营做到极致,还能在文化上做到“永不上市、利润共享”,这啥本质?
其实就是把员工和公司利益彻底绑在一起,靠透明分配机制、权责清晰,让团队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员工敢怼高管,普通人有想法能顶一线,老板没架子,有的只是一个行军床和打呼噜的特权——这种平等气氛,极其难复刻。
大企业的对接人都感叹,说帆软员工从来不骂公司,合同刚签就开口夸自己单位好,这种强悍归属感简直堪比粉丝圈,别人看了都炸裂。
但别以为这只是嘴上功夫,其实也是公司文化深入到每个人骨子里的结果。
搬家从南京到无锡,考虑的不是老板享受,而是让员工能在二线城市攒够买房首付,咱只能说,这种操作不光体面,还真的很“为打工人谋福祉”。
往深里想,帆软19年死磕不上市,其实就想把公司变成一个“增速永远领先行业”的样本,让自己始终保持年轻、纯粹和能迅速适应变化的能力。
陈炎自己也焦虑——觉得云转型落后了,AI浪潮怕掉队,所以管理变革也从没停过。
你要说,这是不是一种另类的“灯塔效应”?有点像,但更像是在用自身经验告诉软件圈,健康增长、盈利分配、数字化进化才是正道,而不是说上市就能把一切搞定,也不是资本爆炒才能成就伟业。
最神的还是他们那一套管理和分红机制,把老板拉下来,让员工顶上去,怎么分都分得心服口服,这在无数“缺人气、缺归属”的公司里,是个天花板级的存在。
帆软用自己的尴尬与奇葩,把行业里的很多伪命题全推翻了——原来不上市、不融资,照样能把企业做大做强,还能让大家心里有点底,一起往前冲。
回到现实,其实这个故事最重要的启示,是企业成长不一定非要走大多数人的路。
敢死磕产品,敢让利团队,把数字化贯彻到底,就是照亮中国软件业的一盏明灯。
或许以后会有更多人愿意抄这套作业,但帆软文化里的那些“主角感”“透明感”和“生机勃勃”,才是最难被复刻的那个灵魂吧。
等十年后再回头看,谁知道又有多少家行业新星,会从这些老居民楼里蹦出来,成为下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说到这,你觉得现在创业公司真的有必要融资上市吗?还是像帆软这样,靠利润和数据自己玩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规则,才是真正的王道?
欢迎评论区来聊聊,你怎么看。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