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看似寻常的汽车碰撞测试,正演变为中国汽车行业罕见的品牌大战。在理想i8上市发布会上播放的8吨重卡对撞视频中,理想i8车身结构完好,而重卡却车轮离地、驾驶室倾倒的震撼画面,瞬间点燃舆论。当网友扒出卡车品牌是“乘龙”后,这场技术演示迅速升级为一场涉及物理定律、商业伦理与行业竞争的全民论战。
一、争议测试:颠覆常识的碰撞结果
在理想汽车7月29日的发布会上,一段连环碰撞测试视频成为焦点。视频显示,理想i8与一辆8吨重的卡车以100公里/小时相对速度(i8时速60km/h,卡车时速40km/h)正面对撞后,又遭遇另一辆8吨卡车侧面撞击。
惊人的是,被撞卡车出现戏剧性解体:四个车轮离地腾空,驾驶室与货箱断裂分离,整个车头翻倒在i8前挡风玻璃上。而理想i8则宣称A/B/C柱完好、气囊全开、电池无泄漏,甚至车门自动解锁。物理定律似乎被“颠覆”——8吨重卡竟在2吨多的SUV面前如此脆弱。
更耐人寻味的是,理想最初发布的视频中卡车方向盘上的“乘龙”标识清晰可见,引发网友涌入乘龙官方账号质问。随后理想重新发布的视频中,卡车品牌标识被打码处理,显出舆情管控的痕迹。
二、三方交锋:罗生门般的责任博弈
1. 卡车企业:控诉“被设计”
乘龙卡车的反应异常激烈。其抖音账号直接回击:“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并称法务部门已介入处理。7月31日,母公司东风柳汽发布正式声明,痛斥理想“未经授权使用并扭曲传播视频”,指责测试场景与实际工况存在“严重差异”,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保留追责权利。声明强调乘龙卡车的安全技术,包括“四层吸能结构”和“驾驶室后移技术”。
2. 理想汽车:强调第三方权威
面对质疑,理想在7月31日回应称测试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模拟”,全权委托中国汽研(国家一类科研院所)操作,卡车为机构“市场随机购买”,理想“未指定任何参数”。为佐证i8安全性,理想透露该车满足C-NCAP五星及C-IASI最高安全标准,采用“短前悬+11个环形吸能结构”设计,能分散100吨瞬态撞击力。
3. 测试机构:模糊的“合规”背书
中国汽研证券部向媒体证实测试“符合规定标准”,但坦言这并非国家强制项目,仅用于“车辆开发验证”。对于卡车来源,仅模糊表示是“全新车”,具体参数需咨询业务部门。这种语焉不详的回应,未能完全消除公众疑虑。
三、技术争议:物理定律失效了吗?
针对卡车“四轮离地”的反常现象,行业专家提出了两种可能解释:
杠杆效应说:碰撞测试工程师分析,若SUV车头精准楔入卡车底盘下方(低撞击点),结合卡车重心高或悬架失效,时速60km的SUV足以撬翻8吨重卡。央视此前报道的类似试验也印证了这一原理。
结构脆弱说:车辆结构研究者指出,卡车驾驶室锁扣(最高2000MPa材料)在百吨级冲击下可能断裂,“类似急刹时钢卷前滚顶翻车头的事故”。不过乘龙声明其“龙骨框架驾驶室”能抵御冲击,暗指测试车辆状态或工况异常。
这场测试的最大疑点在于场景真实性。有业内人士质疑:测试中卡车是否固定了驾驶室锁扣?是否拆除防滚架?是否负载配重?理想和汽研均未公开这些细节。而乘龙强调,真实事故中卡车的“四层吸能结构”本应防止驾驶室坍塌,暗示测试条件可能被刻意调整。
四、行业震荡:安全营销的边界何在?
这场碰撞风波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焦虑:
安全标签争夺白热化:理想在销量下滑24%的压力下推出首款纯电SUV,急需建立安全信任。但以竞品车辆“溃败”为代价的演示,触碰了商业伦理红线。
测试标准缺失:第三方机构中国汽研的“SUPER CRASH超级试验”虽具创新性,但非强制标准,缺乏公信力背书。当企业定制化测试时,结果的客观性难免受质疑。
行业生态恶化:东风柳汽在声明中呼吁“反内卷、反不正当竞争”,直指此类贬低同行的营销危害行业健康。此前快递业论坛显示,新能源重卡在物流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此时曝出“重卡不安全”争议,可能冲击商用车电动化进程。
这场碰撞已超越技术本身——乘龙卡车的愤怒控诉与理想汽车的“第三方托底”形成鲜明对峙。当车企在发布会擂台上“击倒”对手时,真实道路上的消费者可能成为最大的输家。没有哪项实验室测试能模拟人性的复杂,东风柳汽声明中的呼吁犹在耳畔:“安全为本应高于营销竞争”。这场测试的真正考题,或许是中国车企对安全底线的共同守护,而非一场博眼球的“翻车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