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万海鸥也配高阶智驾?比亚迪这步棋,把同行逼到墙角

以前说起高阶辅助驾驶,你是不是默认得掏20万+?是不是觉得激光雷达、大算力芯片是标配?比亚迪偏要掀桌子——7.88万的海鸥,照样给你高阶智驾;不堆激光雷达的C平台,反倒成了自研重点;泊车出事故?车企兜底!最新数据更扎心:高速NOA使用率峰值90%,泊车使用率翻倍到60%。当同行还在比算力、秀激光雷达时,比亚迪已经用“反内卷”的姿势,把智驾从“豪车专属”拽进了“菜市场”。

7.88万海鸥也配高阶智驾?比亚迪这步棋,把同行逼到墙角-有驾

一、智驾普及:不是“堆料竞赛”,是“用得起”的革命

这年头聊智驾,车企们总爱往“堆料”上卷:激光雷达恨不得焊满车顶,芯片算力往1000TOPS冲,话术里全是“行业领先”“技术天花板”。但比亚迪偏不按剧本走——发布会直接甩出21款车,上到24.98万的宋L EV,下到7.88万的海鸥,全系标配高阶智驾。更绝的是,重点押注的C平台,连激光雷达都省了,用的是英伟达Orin N和地平线J6M这种“中端芯片”。

这哪是“技术倒退”?分明是看透了智驾的本质:普及比高端更重要。你想啊,买20万以上车的用户,智驾可能是“加分项”;但买7万海鸥的用户,多数是第一次买车的新手,停车技术大概率“战五渣”,辅助泊车、高速领航反倒是“刚需”。比亚迪的C平台,就像智驾界的“经济适用男”——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配置,但性价比拉满,正好戳中10万级市场的痛点。

杨冬生说得实在:“要让10万以下车主也能养成智驾习惯。”这话背后是笔明白账:智驾的技术迭代需要数据喂,而数据哪里来?靠销量堆。2023年比亚迪卖了201万辆车,今年目标300万辆,C平台要是能覆盖其中60%,每天跑在路上的“数据采集车”就有上百万辆。这种规模效应,比堆几颗激光雷达、秀多少算力更实在——毕竟,算法再牛,没有真实路况数据喂,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同行还在纠结“激光雷达几颗够用”,比亚迪已经用7.88万的海鸥撕开了口子:当用户发现“7万的车比20万的车还好停”,智驾的“奢侈品滤镜”就碎了。这压根不是技术降级,是降维打击——用规模换数据,用普及筑壁垒,等百万车主养成智驾习惯,比亚迪的算法迭代速度,可不是靠“小众高端车型”能追得上的。

二、底盘+智驾:比亚迪用老本行玩降维打击

比亚迪的工程师可能是全行业最会“跨界整活”的——别家智驾团队天天琢磨传感器和算法,他们倒好,把底盘技术薅过来当“外挂”。杨冬生说:“比亚迪的强项就是动力和底盘。”结果呢?易四方的“摇头摆尾”、易三方的“神龙摆尾”,直接让泊车效率提升50%-80%。

这事得拆开说:传统泊车靠啥?摄像头、雷达识别车位,然后算法控制方向盘、油门刹车。但现实中,窄车位、斜列车位多了去,很多时候不是算法不行,是车“转不过来”。比亚迪的底盘黑科技就派上用场了:易四方的四电机独立控制,能让车轮单独转向,相当于给车装了“坦克掉头”技能;易三方的后轮转向,能缩小转弯半径。以前停个窄位得揉三把,现在一把进,时间省一半。

这哪是“优化泊车体验”?分明是用老本行降维打击。你想啊,别家还在死磕“怎么让车‘看’得更清楚”,比亚迪直接解决“看得清之后怎么‘动’得更灵活”。就像两个人下棋,别人还在研究怎么走棋,比亚迪直接把棋盘换成了自己擅长的“跳棋”——规则都变了,还怎么玩?

更妙的是,这招还能破解城市NOA的“效率死结”。现在城市NOA使用率低(20%-30%),核心问题是“太慢”:遇到路口就减速,变道犹犹豫豫,用户嫌耽误事索性自己开。比亚迪的底盘创新正好对症下药:电机响应快,底盘调校精准,遇到突发情况能“一把拽回来”,过弯、掉头更灵活,自然能提效率。杨冬生说“效率是城市NOA黏性的关键”,这话没毛病——用户不怕车“笨”,就怕车“慢”,毕竟谁也不想在早高峰被智驾系统“坑”迟到。

三、90%高速使用率:数据反哺的“滚雪球效应”

比亚迪甩出的一组数据挺有意思:高速NOA使用率峰值90%,城市NOA只有20%-30%,泊车从30%涨到60%。这数据看似矛盾,实则道破了智驾的“信任密码”——用户敢不敢用,全看“场景安全感”和“体验稳定性”。

高速场景为啥火?路况简单啊:封闭道路、标线清晰、车流规律,智驾系统不容易“犯迷糊”。比亚迪的高速NOA能做到“90%使用率”,说明用户已经从“试试看”变成“依赖”——早高峰上高速,设置好导航就撒手,系统自己跟车、变道、出匝道,比自己开还省心。这种“稳定体验”一旦形成,用户就会产生“数据贡献”:每次脱手、接管、刹车,都是给算法“上课”。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没走“高精地图依赖”的老路。你想啊,高精地图更新慢,遇到修路、临时改道就歇菜。比亚迪的方案是“实时感知+导航融合”,靠摄像头、雷达“现学现卖”,虽然初期可能不如高精地图精准,但胜在“灵活”。现在90%的用户愿意在高速用,意味着每天有几十万条真实路况数据涌入后台,算法迭代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快,越滚越精准。

再看泊车使用率翻倍到60%,功劳得给“兜底政策”。7月初比亚迪宣布:泊车场景出事故,车企兜底,用户不用担责。这招太狠了——新手司机最怕啥?停车蹭了别人车,不仅要修车,保费还得涨。现在车企说“我来兜底”,等于给用户吃了定心丸:“尽管试,出事算我的!”结果就是,以前不敢用的用户,现在敢“放手一搏”,使用率自然往上冲。

这背后其实是个“信任基建”逻辑:智驾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是用户方向盘上的“心理防备”。比亚迪用“兜底”拆了第一堵墙,用“高速高使用率”证明了“系统靠谱”,接下来就等着数据反哺算法,再用更好的体验拆第二堵墙——比如城市NOA,等效率提上去,用户自然愿意松手。

四、不追VLA、不自研大芯片:比亚迪的“反内卷”智慧

最近行业里有两个热词:VLA(视觉大模型)和大算力芯片。车企们要么喊着“VLA上车在即”,要么官宣“自研芯片突破X算力”,搞得好像不追这俩就落后了。但比亚迪偏要“唱反调”:VLA不成熟,不投;大算力芯片没规划,不搞。

李锋说得直接:“VLA效果还赶不上端到端路线。”这话戳破了行业泡沫:现在的VLA,更多是“实验室成果”,真上车了遇到复杂场景照样拉胯。比如下雨天摄像头糊了、遇到“鬼探头”的电动车,VLA模型能不能反应过来?不好说。比亚迪选择继续深耕端到端、VLM路线,看似“保守”,实则务实——先把能落地的场景做透,比追概念更重要。

更有意思的是“不自研大芯片”。杨冬生说:“希望把算法部署到中小算力芯片上。”这话背后是“反算力焦虑”的清醒:算力不是万能的。1000TOPS的芯片,功耗、成本都高,装在20万以上的车上还行,7万的海鸥根本扛不住。比亚迪的算盘是:用算法优化“榨干”中小算力——254TOPS的OrinX能跑城市领航,100TOPS的Orin N能搞定泊车,这不比堆算力更划算?

这其实是比亚迪“全栈自研”底气的体现。你想啊,要是技术全靠买供应商方案,人家给啥芯片你就得用啥,算力不够只能干瞪眼;但比亚迪自己搞算法,就能“量体裁衣”——根据芯片算力调模型,把冗余功能砍了,核心能力留下,照样跑得转。就像老厨师做菜,普通锅铲也能炒出米其林味道,靠的不是工具,是手艺。

五、全栈自研不松劲:攥在手里的才叫“底气”

杨冬生反复强调:“不会减少辅助驾驶自研投入,自研是底气。”这话不是空话——比亚迪的智驾团队,从算法、数据到硬件适配,全链条自己啃。A/B/C三个平台,从高端到入门,全是自研方案;泊车兜底、底盘融合,都是自己的技术储备。

为啥非要自研?看看行业现状就懂了:有的车企买第三方方案,结果功能迭代受限于供应商,想加个本地特色功能都得看脸色;有的依赖高精地图,结果地图公司一涨价,成本直接上天。比亚迪吃过“技术卡脖子”的亏——当年搞电动车,电池、电机、电控全得自己来,现在搞智驾,自然知道“把核心技术攥手里”多重要。

但比亚迪不搞“闭门造车”。你看它的芯片选型:OrinX、Orin N来自英伟达,J6M来自地平线,既有国际巨头,也有本土玩家。这种“自研+合作”的模式,既能保证主导权,又能借供应链的“势”。就像搭积木,自己设计图纸,零件从不同厂家采购,最后拼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比“从头到尾自己造零件”效率高多了。

结语:从“电动平权”到“智驾平权”,比亚迪在下一盘大棋

10年前,比亚迪靠“电动化”把新能源车价格打下来,让普通人也开得起电动车;10年后,它想用“智驾化”再干一票——让7万的车也能享受高阶智驾。这不是“技术慈善”,是看透了汽车产业的未来:电动化是“能源革命”,智驾化是“体验革命”,而体验革命的关键,是“全民参与”。

现在的比亚迪,就像个“智驾普及推手”:用C平台拉低门槛,用兜底政策建立信任,用底盘创新提升体验,用规模效应反哺算法。当7万海鸥车主习惯了“泊车兜底”,当20万宋L车主依赖上“城市领航”,当90%高速使用率的数据滚成大雪球,比亚迪的智驾护城河就不是靠几颗激光雷达、多少算力能挖出来的——而是靠千万用户的“习惯”和“信任”筑起来的。

同行们还在比参数、秀肌肉时,比亚迪已经悄悄跑到了“用户心智”的赛道。毕竟,智驾的终极战场不在发布会PPT上,而在用户的方向盘上——当用户愿意把“控制权”交给系统,才算真正赢了。比亚迪这步“反内卷”的棋,看似慢,实则稳,毕竟“普及”这事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水滴石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