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它的定位。7980 元起的价格,不算便宜也不算贵,刚好卡在大多数人买代步车的预算里。有人拿它和台湾市场的销量比,说在那边卖得火,在这儿也肯定行。但你想啊,台湾街头代步多是短途,这边上班一趟十几公里是常事,能一样吗?它真正的本事,其实是把 “玩乐” 的东西全砍了,就盯着通勤要的 —— 别坏、少加油、能装东西。
静态看这车,简直是 “空间强迫症” 做的设计。座桶 37.5 升,能塞进两个全盔,这在同价位里很少见。但你知道这空间哪来的?后避震做得跟筷子似的直挺挺,车架刚性就打了折扣,装太重的尾箱都得小心。平踏也有意思,25×40 厘米的面积,放个登机箱没问题,可脚放上去总像蹲小板凳,久了腿发麻。
做工上有进步,比老款巡弋 150 规整多了,护杠版加 300 块很值,能挡不少磕碰。但省钱的地方也明显:大灯还是卤素的,晚上开着跟戴了老花镜似的;仪表连个时间显示都没有,想知道几点还得掏手机。
坐上去试试,750 毫米的座高很友好,小个子也能双脚着地,座椅软乎乎的像家里的沙发。可手把太低,骑久了跟猫着腰干活似的,腰能酸到不想说话。要是选护杠版,脚能搭在护杠上歇会儿,也算补救了设计上的小毛病。
骑起来的感觉更有意思,数据和体验像两条平行线。油耗是真能打,成都到乐山实测 1.67 升百公里,跑 60 公里才用 1 升油,比不少电动车还省。长途开空调也才 2 升左右,加一次油跑 300 公里妥妥的。GPS 测到最快能到 109 公里每小时,在城里根本用不上。
但油门有点 “慢半拍”,尤其夏天天热的时候,总像刚睡醒没反应过来。4000 转的时候,手把震得能感觉到,还带点异响,像有小石子在里面跳。最让人捏把汗的是车架,后悬架没加强杆,装个沉点的尾箱,快骑过弯时能感觉到车尾发飘,老骑手都知道这得多小心。
刹车呢,CBS 联动刹车有人说不好用,其实是得适应 —— 急刹时前后一起用力才稳。但前碟后鼓是基础配置,雨天骑还是得提前减速。轮胎建议换半热熔的,原厂胎耐磨是耐磨,湿地抓地差点意思,花几百块升级能省不少麻烦。
跟同级比一比就更清楚了。比豪爵 VD125/S 省油,空间也大一圈,但豪爵车架更结实,适合经常带重物的人。比雅马哈巧格 i 能装,巧格 i 车身小更灵活,但座桶连个全盔都塞不下。不是迪爵有多完美,是它把 “省油” 和 “能装” 这两个点做到了极致,其他地方就只能将就。
有人说它是 “省油王”,可这省油也是有代价的。双火花塞技术让油耗降下来了,但油门就没顺。而且 1.67 升是理想路况跑出来的,城里堵车红绿灯多,实际得 2 升左右,别被数据骗了。作为工具车,可靠性其实比参数重要,它没 ABS 是遗憾,但日常慢慢骑也够用,就怕有人把它当运动款猛造。
要是真想买,给个实在建议:选护杠版,多花 300 块能少修好几次车。轮胎一定要换,尾箱别装超过 5 公斤的东西。适合每天骑不远、总买东西带东西、对油钱敏感的人。要是天天跑长途,或者喜欢开快车,还是看看别的。
现在踏板车市场越来越卷,迪爵 125 这种把一个优点做到极致的车,其实给了我们一个提醒:没有完美的车,只有合不合适的车。8000 块能不能买到不妥协的工具车?可能现在还不能,但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不容易买错。你平时骑车最看重啥?是能装还是好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