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0亿建个赛车场?”我第一次听到这消息,还以为是哪个新势力又在烧钱讲故事。结果一看,是比亚迪。那个连车机屏幕边框都恨不得省下来,以“抠”闻名于世的比亚迪?这事儿透着一股魔幻。
这钱要是放在两三年前,简直不敢想。那时候的车市,哪家不是把“性价比”三个字刻在脑门上?销售们嘴里蹦出来的都是零百加速、续航里程、屏幕尺寸,消费者也吃这一套,谁的配置单更长、价格更低,谁就似乎掌握了流量密码。可结果呢?超过七十个品牌、三百多个车型挤在一个池子里相互绞杀,优惠券满天飞,价格一轮比一轮探底。
整个行业忙活一年,2024年的平均利润率才4.3%,到了2025年一季度,更是跌到了可怜的3.9%。这是什么概念?比工业企业平均的5.8%还低一大截。卖得多,赚得少,甚至卖一辆亏一辆,成了不少车企的常态。再这么卷下去,别说搞研发了,连活下去都成了问题。
路走不通了,总得有人另辟蹊径。比亚迪这50个亿,就砸出了另一条路的影子。郑州那个全地形专业赛道,压根就不是给普通燃油车玩的,是专门为新能原车设计的。什么沙漠冲坡、湖水航行,这些过去只在PPT和发布会上看到的极限场景,现在直接摆在你面前,让你亲手去试。
想象一下,你开着一台仰望U8,真的在水里跑了一圈,那种冲击感,比看一百遍广告片都来得实在。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参数,而是一种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体验。比亚迪在干嘛?它在给你制造一种情绪,一种“原来我的车这么牛”的价值认同感。这种感觉,是任何降价都换不来的。
当然,不止比亚迪想明白了。领克早就开始玩赛道文化,常年搞各种赛事活动,圈了一批忠实拥护者,他们买的不仅是车,更是一种身份标签。长城汽车则在越野这个圈子里深耕,不仅自己搞了一套越野等级评定标准,还把车主们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个社群。大家周末约着去豁车,分享的也不再是这车省了多少油,而是征服了哪条烂路。
这些玩法,看上去五花八门,但内核都一样:把车从一个单纯的代步工具,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通过文化、社群,让消费者觉得,买这个品牌的车,就等于加入了某个特定的“部落”,找到了同类。这种归属感,远比便宜几千块钱要有黏性。
短期看,花大钱搞文化、建社群,投入巨大,远不如直接降价来得立竿见影。但降价是饮鸩止渴,今天你降一万,明天对手就敢降一万五,最后大家一起亏钱,谁也别想好过。而品牌文化一旦建立起来,就成了一道无形的护城河。
那些因为认可品牌而留下来的用户,他们不会因为对手便宜一点就轻易动摇,甚至愿意为品牌的溢价买单。他们会自发地向身边人推荐,成为品牌的“行走的广告牌”。这对企业来说,才是最稳定、最健康的增长模式。资本市场也更青睐这样的故事,一个有强大品牌力的公司,远比一个只会打价格战的公司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保时捷的年销量或许不算顶尖,但它的利润和市值,足以让许多规模庞大的车企汗颜。
所以,以后别再问这车零百加速几秒了,问问自己,开上它,感觉“对”了吗?这可能才是未来几年,车企们最想从你嘴里听到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