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骑电动车出门的朋友可能都感觉到了,路上的气氛好像有点不一样了。
从今年9月份开始,全国各地像是商量好了一样,对电动车改装行为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中整治。
然而,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随之出现:这边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越是收紧,那边呼吁放开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的声音反而越来越高。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大家对安全法规有什么误解,还是在严格的规定之下,隐藏着咱们普通人日常出行中实实在在的难题?
咱们先来看看这股“严查风暴”到底有多严。
自从新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全面实施后,各地的交管部门都拿出了看家本领。
这次整治的重点,不仅仅是针对路上的骑车人,更是从源头,也就是销售商家那里下功夫。
比如说,商家给电动车“解码提速”,把原本限速25公里/小时的车子,偷偷改成能跑四五十公里的“小飞车”,这是严查的重中之重。
还有私自更换大容量电池、改装刺眼的强光大灯、改变车身结构等等,一旦被查到,轻则罚款,重则直接扣车。
可以说,过去那些商家心照不宣的“增值服务”,现在都成了高压线,谁碰谁触电。
检查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有技术含量。
比如在上海,管理部门启用了“电子警察区间测速”系统。
这个系统不是在你经过的某个点抓拍你超速,而是在一段路上计算你的平均速度。
只要你的平均时速超过了25公里,那就说明你的车肯定被动过手脚,想靠快到摄像头前点一脚刹车来蒙混过关,已经行不通了。
在深圳,交警们甚至会随车带着便携式的秤,看到可疑的车辆就让你停下来称一下重量,如果整车质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55公斤上限,那也属于超标违规。
还有以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电动车遮阳伞,现在也成了重点整治对象,各地都在进行拆除,理由是这种加装行为会影响骑行者的视线和车辆的稳定性,存在安全隐患。
面对这样严格的管理,老百姓的抱怨声也随之而来。
其中,大家意见最大的,还是集中在速度和动力上。
很多人觉得,按照新国标生产的电动自行车,性能实在是有点“不够用”。
一位每天需要骑车跨区通勤的上班族就说,25公里/小时的速度,在平坦无人的路段上骑着还行,可一旦遇到上下班高峰期,路况稍微复杂一点,或者需要经过一个长长的上坡,这个速度和动力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有时候想超过一辆慢悠悠的自行车都得费点劲,更别说跟上城市车流的节奏了,这种骑行体验确实让人有些着急。
其实,大家之所以觉得新国标车“不好骑”,是因为这次的新规在安全技术上设置了更难破解的“防火墙”。
虽然最高时速25公里、整车重量55公斤、电机功率400瓦、电池电压48伏这些核心指标没有变,但为了防止用户和商家私自改装,新规增加了很多防篡改设计。
比如,车辆出厂时就内置了超速自动断电功能,一旦速度超过限定值,车辆就会自动切断动力。
更关键的是,还引入了“核心三电互认协议”,简单来说,就是车辆的电池、电机和控制器这三个最核心的部件是互相绑定、加密认证的。
你想自己换一个更大功率的电机或者更大容量的电池?
对不起,系统不识别,车子直接“罢工”。
再加上“一车一池一充一码”的可追溯制度,让任何改动都有迹可循。
这样一来,电动自行车的性能就被牢牢地“锁死”在了出厂设定上。
这种设计的初衷无疑是为了安全,但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那些还能改装的旧国标库存车,反而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甚至有商家打出“本店旧标车,能提速”的口号来吸引顾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电动自行车的性能被严格限制,无法满足一部分人的实际需求,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有更好的选择呢?
于是,“与其严查改装,不如解禁电摩”的呼声开始越来越高。
这里的“电摩”,指的是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
这两类车,无论是在速度、续航、动力还是外观设计上,都比电动自行车高出一个档次,完全可以满足那些对性能有更高要求的用户的需求。
然而,问题就卡在了它们的“身份”上。
根据国家规定,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而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则被划归为机动车。
既然是机动车,那就要按照机动车的管理办法来:骑车人需要考取摩托车驾驶证,车辆需要上正式的摩托车牌照,还要购买交强险。
本来这是合理合法的管理路径,但现实中却有两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一道障碍,是很多城市实行的“禁摩令”。
这些政策大多是在几十年前,为了治理燃油摩托车带来的噪音和尾气污染问题而出台的。
如今,环保、安静的电动摩托车已经成为主流,但很多城市的管理政策并没有与时俱进,依然将所有摩托车,包括电动摩托车,一并拒之门外。
在这些城市,你就算买了合规的电摩,也无法上牌,无法合法上路。
第二道障碍,是高昂的上牌费用。
在少数不禁摩的大城市,比如上海,一块摩托车牌照的价格甚至被炒到了几十万元,比一辆普通家用汽车还要贵。
这对于绝大多数以两轮车为代步工具的普通百姓来说,是根本无法承受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出行困境:性能最基础的电动自行车,虽然合法便捷,但无法满足很多人的实际需求;性能更强的电动摩托车,虽然能满足需求,却因为“禁摩令”或“天价牌照”而让绝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
这样一来,很多人的需求就被卡在了中间,不上不下。
他们既不想忍受新国标车的“慢”,又无法合法地拥有性能更好的电摩,于是,冒着风险去改装电动自行车,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也是无奈的选择。
因此,当大家呼吁解禁电摩的时候,并非是在挑战安全底线,而是在寻求一个更合理、更多元、更人性化的出行解决方案。
他们希望管理者能看到,在严格规范电动自行车的同时,也应该为那些有更高出行需求的民众,开放一条合法、合规、成本合理的升级通道。
如果能适度放开对电动摩托车的限制,比如为它们设立专门的、价格亲民的牌照类型,并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和管理,那么很多人自然会选择购买合规的电摩,而不是去偷偷改装电动自行车。
这样一来,不仅能满足民众的实际出行需求,也能将这部分车辆和驾驶员纳入规范管理,从根本上减少改装乱象,或许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