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米转弯半径+333mm离地间隙!城市窄路/野外陡坡,它全拿捏

当你开着硬派越野在早晚高峰里像“笨熊”一样挪车,当你开着城市SUV在碎石坡前不敢踩油门,当你插着电混车钥匙却总担心“油电不够用”——你有没有怀疑过:所谓“全能车”,是不是一直少了个标准答案?9月29日,东风猛士与华为联手推出的猛士M817 Max+版,带着215km CLTC纯电续航和1365km综合续航来了。它不是“城市妥协派”,也不是“越野偏执狂”,而是用“更城更野更远方”的全能表现,给了所有“既要又要”的用户一个干脆的答案:智能越野,原来可以这样“全都要”。

一、215km纯电+1365km综合:续航革命终结“场景焦虑”

新能源时代,用户对“续航”的焦虑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字比拼,而是“不同场景下的用电安全感”。有人需要城市通勤“一周一充”的便利,有人需要长途穿越“一箱油电跑到底”的底气,有人需要露营时“从早到晚不断电”的自在——猛士M817 Max+版用50.4度宁德时代骁遥电池,把这些需求拧成了一股绳。

先说城市通勤这道“必答题”。每天开车上下班的人都懂,绕路找充电桩的时间够多睡个回笼觉,每月油费够买两杯奶茶,这些“隐性成本”比车价本身更磨人。猛士M817 Max+版的215km CLTC纯电续航,直接把通勤变成“省心题”:按日均40km通勤距离算,周一充满电,周五下班回家还剩35km续航,中间不用找充电桩,晚上回家插电就行。更关键的是,纯电通勤成本比燃油车低80%,按每年2万公里通勤里程算,电费仅需约1200元(按0.6元/度计),比同级燃油车省下近1.5万元——这笔钱,够买个新款平板电脑,或是全家两次短途旅行。

再看长途越野这道“附加题”。对越野玩家来说,“里程焦虑”不是“能不能到”,而是“敢不敢玩”:看到一个陡坡,怕冲上去回不来;遇到一片沙漠,怕陷车后没油脱困。猛士M817 Max+版把CLTC综合续航拉到1365km,相当于北京到上海全程不用加油充电——这个数字不是噱头,而是用“纯电+燃油”的混动逻辑,让你在无人区敢踩油门。比如从敦煌到罗布泊的500km无人区穿越,满油满电出发,到终点还剩30%以上续航,中途不用找加油站,更不用背备用油桶,这种“安全感”比任何越野装备都实在。

最惊喜的是露营这道“加分题”。家庭露营时,用电需求从来不是“一个电磁炉”那么简单:早上煮咖啡要电,中午烤肉要电,下午给无人机充电要电,晚上投影仪和氛围灯还要电。猛士M817 Max+版支持6kW对外放电,相当于一个小型“移动电站”,50.4度电池能持续供电8小时——从清晨熬粥到深夜看星星,电磁炉、电烤箱、投影仪同时开都不慌。有家长算过:带孩子露营时,以前用便携电源总担心断电,现在车一停就能供电,孩子的电动玩具、妻子的卷发棒、自己的咖啡机全安排上,露营体验直接从“吃苦”变“享受”。

二、华为“全栈智驾”+猛士“硬核底盘”:让越野从“小众狂欢”到“大众从容”

硬派越野过去总给人“傻大黑粗”的印象:方向盘沉得像搬砖,操作复杂得像开坦克,普通人望而却步。但猛士M817 Max+版用“铁血猛士”的底盘+“满血华为”的智能,把越野变成了“人人能上手”的体验——这不是削弱性能,而是用科技降低门槛。

先看城市里的“灵活度革命”。5.1米长的硬派越野车,在老小区窄路掉头是什么体验?以前可能要倒三四把,现在猛士M817 Max+版的双向20°后轮转向,把最小转弯半径压到5.2米——比很多紧凑型SUV还灵活。上周在北京国贸附近实测,路边侧方车位仅5.5米长,一把就停进去了,旁边的普拉多车主探头看了半天:“你这大车怎么比我还灵活?”这种“大车小转弯”的能力,让硬派越野在城市里不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通勤利器”。

再看越野时的“傻瓜式操作”。以前玩越野,要背“沙地放气、泥地挂低四、岩石用锁止”的口诀,新手稍不留神就陷车。猛士M817 Max+版的“猛士智能全地形系统”,把复杂操作变成“一键选择”:按一下“AUTO模式”,系统自动识别路况;选“雪地模式”,它会帮你调整动力输出和刹车力度;切“岩石模式”,智能E锁1秒内同步四轮转速——就算你是第一次越野,遇到碎石坡不用记“油门几成”,遇到泥地不用管“ESP开不开”,系统帮你搞定一切。有个越野老炮试过带新手玩,新手开着Max+版轻松爬上他以前练了三次才上去的坡,老炮感慨:“现在的越野车,比老司机还懂路况。”

最关键的是“全场景智驾”。早晚高峰堵车时,华为乾崑智驾ADS 4能帮你跟车、变道、过路口,堵车时不用一直踩着油门刹车,脚不酸了;跑高速时,它能自动规避大货车,遇到弯道自动减速,长途开车不累了;就连下地库,150mm可调空气悬架能把车身降到1850mm,轻松通过1.9米限高杆——这些功能不是“花架子”,而是每天都能用的“实用配置”。有车主说:“以前开越野车觉得‘累’,现在开Max+版,城市通勤像开电动车一样轻松,越野时像有教练在副驾。”

三、Pro/Max/Max+产品矩阵:从“选场景”到“全场景自由”

单一车型很难满足所有人需求:有人只要城市通勤,有人专注越野,有人既要通勤又要越野。猛士M817这次直接甩出“Pro版+Max版+Max+版”的产品矩阵,不是简单“配置堆砌”,而是精准击中不同用户的“核心痛点”——这才是“智能越野”的高阶玩法:不是造一辆“全能车”,而是让每个用户都能找到“自己的车”。

Pro版是“城市入门款”:纯电续航150km,足够日常通勤,价格更亲民,适合“偶尔周末郊游”的用户。比如上海的白领小王,平时开它上下班,纯电通勤成本低,周末带家人去佘山露营,6kW外放电也够用,性价比拉满。

Max版是“均衡全能款”:纯电续航180km,综合续航1200km,适合“一半城市一半越野”的用户。北京的摄影师老李,平时开它跑市区拍素材,后备箱能装下整套摄影器材;每月去坝上草原采风,全地形系统轻松应对碎石路,续航也够来回,不用中途加油。

Max+版则是“长途穿越款”:215km纯电+1365km综合续航,专门为“敢去无人区”的玩家准备。成都的越野老炮老张,每年都要进藏,以前开燃油车总担心油费和续航,现在Max+版满油满电能跑完全程,华为智驾还能在国道上帮他减轻疲劳,“以前进藏是‘挑战’,现在是‘享受’”。

这三款车加起来,覆盖了从“城市通勤”到“无人区穿越”的全场景——你不用再纠结“买城市车还是越野车”,而是“选哪个场景的车”。这种“精准适配”比“全能模糊”更聪明:猛士不是让一辆车干所有事,而是让每个场景都有“最优解”,这才是“用户思维”的终极体现。

四、从“非城即野”到“更城更野”:猛士重新定义智能越野标杆

过去十年,越野车和城市车是两条平行线:越野车追求“越硬越好”,城市车追求“越智能越好”。但用户需求从来不是“二选一”:他们想要城市里的智能舒适,也想要野外的硬核性能;想要新能源的低成本,也想要长续航的安全感。猛士M817 Max+版的出现,不是简单“加配置”,而是用“新能源+智能+硬派”的三角结构,打破了这两条平行线——它告诉行业:智能越野的未来,是“更城更野更远方”。

这种“融合”不是妥协,而是进化。比如它的战甲车身,用83.2%高强钢和20个环状结构,保证越野时的抗扭强度;但同时用鸿蒙座舱5和四音区语音,让城市通勤时的交互像手机一样流畅。它的333mm最小离地间隙,能轻松过碎石堆;但双向20°后轮转向,又让它在城市窄路灵活掉头。这种“既要又要”,不是“样样平庸”,而是“样样精通”——就像一个全能运动员,短跑和长跑都能拿冠军。

更重要的是,猛士用这套产品矩阵,把“智能越野”从“小众爱好”变成“大众需求”。以前说“玩越野”,大家想到的是“有钱有闲”;现在开猛士M817 Max+版,城市白领能通勤,家庭用户能露营,越野玩家能穿越——它让“越野”不再是“挑战极限”,而是“拓展生活边界”:你可以开着它去菜市场买菜,也可以开着它去珠峰大本营,这种“自由感”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

最后说个细节:上市发布会上,有车主问工程师:“为什么要把纯电续航做到215km?”工程师回答:“因为我们调研发现,用户一周通勤平均200km,多5km是给他们‘偶尔绕路买杯咖啡’的从容。” 这个回答戳中了“智能越野”的本质:不是参数表上的数字,而是用户生活里的“小确幸”。

猛士M817 Max+版的意义,可能不止于“一辆车”。它让我们看到:当硬派越野学会“精打细算”的续航,当新能源智能学会“翻山越岭”的性能,智能越野的新时代才真正到来——这不是“未来已来”,而是“现在就能拥有”。对用户来说,选择它,不是选择一辆车,而是选择一种“不设限”的生活:早上在城市里从容通勤,下午在山路上肆意撒野,晚上在星空下安心露营——这种“全场景自由”,才是智能越野给我们的最好答案。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