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居然也卖不动了! 曾经加价几十万都一车难求的豪车标杆,现在入门款Macan裸车价直接跌到35万以下。 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示,保时捷全球利润暴跌67%,中国销量缩水近三成。 这家靠燃油车性能封神的品牌,在电动车时代跟不上节奏了。
看着保时捷4S店里冷清的展厅,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排着长队等提车。 经销商开始甩卖库存,卡宴打65折,Taycan优惠30万,消费者反而更犹豫了。 社交媒体上有人调侃:“35万买保时捷,还不如加钱买国产新能源,起码智能化不落后。 ”
保时捷2025年第二季度利润只剩1.54亿欧元,比去年同期缩水91%。 中国市场的崩塌是主因上半年只卖出2.1万辆,同比跌28%。 这个曾经贡献全球三成销量的市场,现在连前二都排不进。 北美虽然增长37%,根本填不上中国的窟窿。
降价成了保时捷最直接的救命稻草。 Macan裸车价跌破35万,卡宴最高优惠35%,相当于六五折甩卖。 连纯电旗舰Taycan都降价30万,落地价触达80万区间。 价格战背后是品牌价值的流失,有老车主抱怨:“当年加价买的保时捷,现在二手市场崩得更惨。 ”
不只是保时捷,整个传统豪车阵营都在降价求生。 宝马i3从35万降到19万,奥迪A6L优惠18万,奔驰GLB让利14万。 消费者发现,这些传统豪车的电动车型普遍缺乏竞争力。 保时捷Taycan的续航和智能驾驶系统,落后于国产同价位车型。
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慢得惊人。 原定2026年推出的718纯电版被推迟到2035年,全新电动车计划无限期搁置。 2025年上半年,其纯电车型销量下滑32%,Taycan暴跌41%。 对比特斯拉Model S和蔚来ET7的持续热销,保时捷在电动赛道已经掉队。
技术短板暴露无遗。 保时捷的车机系统卡顿问题被大量吐槽,自动驾驶仍停留在L2级别。 而国产高端车型如极氪001 FR和小米SU7 Ultra,已经实现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和全场景语音交互。 有试驾过Taycan的消费者直言:“车机流畅度还不如十万块的国产车。 ”
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加速了保时捷的衰落。 比亚迪仰望U8凭借原地掉头和水上漂浮功能刷屏社交网络,华为问界M9的智能座舱吸引大量企业主下单。 这些车型定价虽与保时捷重叠,科技配置全面超越。 某保时捷经销商坦言:“来看车的客户总会对比国产新能源,最后嫌我们智能化不够。 ”
消费观念的变化更致命。 胡润报告显示,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连续两年萎缩,富豪消费转向谨慎。 年轻人购车时,“智能座舱”权重达47%,远高于“品牌历史”的18%。 保时捷的机械性能优势,在电动时代被电机性能轻松超越。 有95后消费者表示:“零百加速2秒的极氪001 FR才卖70万,为什么非要买保时捷? ”
保时捷开始紧急自救。 计划未来4年裁员1900人,关闭中国50家经销商。 同时在上海扩建研发中心,试图加快本土化。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 保时捷尝试推出订阅服务,如每月199元解锁赛道模式,却被网友嘲讽“学特斯拉割韭菜”。
豪华车市场的规则正在改写。 乘联会数据显示,50万元以上车型的新能源渗透率已达42%。 传统豪车品牌的光环被技术实力稀释,消费者用脚投票。 有刚退订卡宴的客户说:“同样预算买了蔚来ES8,全家人都说智能座舱比保时捷的机械仪表实用多了。 ”
保时捷的困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洗牌。 奥迪、奔驰、宝马的新能源车占比分别达到17%、20%、26%,依然追不上中国品牌的增速。 有分析师指出,传统豪车的溢价能力建立在燃油车技术壁垒上,而电动化让壁垒彻底消失。
经销商渠道先撑不住了。 5月份保时捷经销商集体索赔事件曝光,揭示出终端库存压顶的窘境。 有经销商透露,现在卖一辆Macan的利润不如卖一辆比亚迪汉,全靠售后维修勉强维持。 部分城市出现保时捷二手车比新车贵的倒挂现象,车主宁愿赔钱也要转手电动车型。
消费者对降价的反应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认为35万的保时捷是“捡漏良机”,社交媒体上出现晒订单的帖子;更多人在观望,担心品牌贬值过快。 某汽车论坛投票显示,超过六成潜在买家选择继续等待,“看保时捷能否在智能化上翻身”。
保时捷的赛道基因在电动时代遭遇挑战。 虽然Taycan在纽北赛道成绩不俗,普通消费者更关心日常使用的便捷性。 有车主抱怨Taycan的充电兼容性问题:“高速服务区经常遇到充电桩不匹配,还不如国产电动车即插即用。 ”
对比亚迪仰望U8和保时捷卡宴的评测视频在B站爆火。 UP主详细拆解了两车的底盘结构和智能系统,结论是“传统豪车在创新上已被反超”。 视频底下高赞评论写道:“以前没钱买保时捷,现在没钱买保时捷同样的钱能买到更聪明的国产车。 ”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种趋势。 2025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30万元以上市场份额突破40%,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保时捷、宝马、奔驰在该价位段的销量合计下滑28%。 有业内人士直言:“国产车用三电技术换道超车,传统豪车还守着发动机变速箱专利吃老本。 ”
保时捷的选配策略也被诟病。 有消费者算过一笔账:裸车35万的Macan,选配豪华包、运动套件后轻松突破50万,而同等价位的蔚来ES6标配激光雷达和四驱。 网友调侃:“保时捷的选配单比高考填志愿还复杂,结果买回来功能还不如国产车基础版。 ”
二手市场的变化更直观。 某二手车平台数据显示,三年车龄的保时捷Macan保值率从75%跌至52%,而同期的蔚来ET7保值率稳定在68%。 车商坦言:“现在收保时捷要压价狠,年轻人嫌它不够智能,中年客户又转向理想L9这种奶爸车。 ”
保时捷试图通过赛事营销挽回声誉,比如赞助电动方程式比赛。 观众发现,参赛的保时捷99X电动赛车与量产车技术关联度低。 有车迷吐槽:“赛场上秒天秒地,4S店里卖的车连自动泊车都做不流畅,这种割裂感太劝退。 ”
门店体验的差距也在放大。 有消费者对比保时捷和蔚来的服务中心:前者仍需预约排队更换零件,后者提供上门取送车服务。 一位同时拥有卡宴和理想L9的车主表示:“保养保时捷要专门请假半天,理想APP一键下单就有人上门,高下立判。 ”
行业观察者指出,保时捷的危机不是孤例。 路虎揽胜、奔驰S级等百万级豪车同样销量下滑,而国产高端新能源品牌如昊铂、仰望却逆势增长。 这种反差印证了市场逻辑的转变:从崇拜品牌历史到追捧技术迭代速度。
财务数据揭示更残酷的现实。 保时捷2025年毛利率降至15%,较2023年缩水8个百分点。 对比特斯拉18%的毛利率和比亚迪20%的毛利率,传统豪车的成本控制劣势凸显。 有分析师计算,保时捷每卖一辆Taycan的利润,只有Model S的一半。
消费者用实际选择投票。 2025年上半年,保时捷Macan在中国上牌量不足8000辆,同比下滑41%。 而同价位的问界M9单月交付破万,极氪001月均销量稳定在6000台以上。 有汽车博主直言:“现在买保时捷需要勇气,毕竟谁都不想当最后一波韭菜。 ”
保时捷的降价策略引发连锁反应。 宝马X3、奔驰GLC等竞品被迫跟进优惠,二线豪华品牌如凯迪拉克、沃尔沃更是直接打七折。 价格战未能提振整体销量,反而加速了豪华车价格体系崩塌。 有经销商苦笑道:“现在卖车像卖白菜,拼完价格拼赠品,就是拼不过国产车的科技感。 ”
产品迭代速度的差距越发。 保时捷Macan燃油版上市8年才换代,而国产新能源品牌一年推出两次OTA升级。 有车主抱怨:“买Taycan时宣传的自动辅助驾驶功能,两年过去了还是画饼,人家蔚来早就推送了城市NOP。 ”
品牌忠诚度在技术落差面前瓦解。 某保时捷俱乐部调查显示,30%的老车主在换车时转向新能源品牌。 一位拥有三台保时捷的忠实粉丝坦言:“下次换车肯定选国产高端新能源,保时捷的电动化进度让人失去耐心。 ”
市场反馈表明,单纯降价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有消费者一针见血:“如果保时捷明年还是这套老车机,就算卖25万也没人买。 现在大家要的是智能座舱的流畅体验,不是发动机的声浪情怀。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