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年长假看新能源车在高速上排队充电,比看春晚小品还有意思。
春晚小品起码还在努力逗你笑,而高速上那一条条望不到头的电动爹长龙,则是在用一种行为艺术告诉你,什么叫现实主义的魔幻。
你看着那个“预计等待3小时”的牌子,再看看车里那位大哥生无可恋的表情,你会由衷地感叹,科技的发展,有时候就是为了让你以一种更先进、更环保的方式,去体验原始社会的绝望。
这场面,堪称是赛博时代的朝圣,每一个堵在服务区充电站门口的车主,都是去西天取经的唐三藏,只不过他们的九九八十一难,压缩在了京哈高速的某一个下午。
为了解决这场年度一度的“渡劫”,服务区的朋友们也开窍了,整出了一个叫“限充80%”的骚操作。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餐厅看排队的人太多,直接规定,所有人进来不准吃饱,吃个半饱赶紧滚蛋,给后面饿死鬼一样的兄弟腾地方。
从技术上讲,这操作非常科学,因为电池充电跟人生一样,最后的20%总是最磨叽、最没效率的。把这段时间砍了,理论上一个充电桩,不,一个充电奶妈,就能多喂好几个嗷嗷待哺的电动爹。
这是一种典型的“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集体主义献身精神,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妥协,是一种在资源极度紧绷下的管理艺术。
是是是,都对,说得都对。
但这话听着,怎么就那么像老板在给你画大饼?“兄弟你这几年辛苦一下,等公司上市了,嫂子我来当!”
什么管理艺术,不装了,摊牌了,这不就是没办法的办法么。就像一个内功高手被人打得快断气了,只能靠点穴大法锁住最后一口真气,看上去好像没死,但其实离成盒就差一口气的距离。
这剂“止痛药”的背后,是一个更操蛋的现实:我们引以为傲的充电桩数量,在关键时刻,就是个笑话。
打开数据一看,牛逼啊,全国一千七百多万个充电桩,数量上把欧美日韩绑一块都按在地上摩擦,突出一个基建狂魔附体,三体人看了都得感慨一句“主不在乎”。
但你再仔细一看,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有多少?六万六千个。
千分之四。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你组建了一支号称百万的雄师,结果真到了打仗的时候,才发现其中九十九万六千人都是后厨颠勺的,能上阵冲锋的只有一个团。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数据上那是相当的繁荣昌盛,但真到了需要他们出来扛事儿的时候,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我们的充电网络,本质上就是一个“压缩毛巾”。
平时看着没啥用,皱巴巴地缩在城市各个角落里,利用率低到运营商想哭,天天在那“饿死”。一到节假日,这点毛巾被庞大的人流车流一泡,瞬间膨胀,直接把服务区这个小小的“脸盆”给撑爆了,变成了“撑死”。
这种潮汐式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它不是技术问题,是结构问题,甚至是哲学问题。
我们总喜欢拿美国来对比,说他们标准不统一,坏桩率高,跟咱们这边“国家队”出手不是一个量级。
这话没错。
美国的充电网络,更像是一个由各路诸侯组成的松散联盟,大家各自为营,标准乱七八糟,今天特斯拉的NACS一统江湖,明天CCS可能又整出点幺蛾子。充电体验突出一个随缘,跟开盲盒一样刺激。
但人家的逻辑是商业逻辑。私营公司当然要把桩建在人流稳定、能赚钱的市中心,谁会傻到去鸟不拉屎的高速公路上搞慈善?坏了不修?那是因为修的成本比它能赚回来的钱还高。
而我们呢,是战略逻辑。国家队一出手,就是一张大网,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覆盖率干到100%,让你去哪儿都有桩。面子上,绝对是全球第一。
可这面子背后的里子,就是那个致命的“死循环”:
平时没人用,利用率不到3%,运营商亏得底裤都不剩 -> 亏钱谁还愿意投钱建新的、升级旧的?-> 结果就是高速上的桩永远那么几个,还都是慢悠悠的老家伙 -> 一到过节,车流一来,直接瘫痪,排队三小时起步 -> 车主体验差到爆炸,发誓再也不开电车上高速了,顺便在网上把新能源车骂个狗血淋头 -> 更多潜在用户看了之后,觉得“里程焦虑”果然名不虚传,打消了买电车的念头 -> 于是,平时高速上的电车更少了,利用率继续探底。
看到没,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一个逻辑上的“道诡异仙”,自己把自己玩儿死了。
我一个中年人,本来就腰不好,在车里等三小时,下来腿都麻了,感觉可以直接去隔壁服务区应聘保安了。
那怎么破局?
有人提出了一些很有想象力的方案,比如在服务区搞“立体充电塔”,把车跟俄罗斯方块一样叠起来充。还有人建议搞模块化的“增程充电宝”,长途前租一个挂车上,没电了就烧油,秒变增程车。
想法很美好,听上去跟哆啦A梦的任意门一样神奇。
但现实会给你两记响亮的耳光。
第一记,叫“电网爸爸”。
你以为建充电塔就像搭积木?太天真了。几十上百个大功率快充桩同时开干,那吸电量,太阳都要一个趔趄。很多老服务区的电网,当初设计就是为了满足几个灯泡、一个便利店的用电,你现在让它去支撑一个“雷电法王”的道场,它不给你当场炸了都算是质量过硬。
电力增容,重新拉线,上大号变压器,这投资动辄几百万上千万,而且回报周期长到能让投资人直接皈依我佛。这笔钱,谁来出?怎么出?
第二记,叫“商业模式”。
就算“电网爸爸”的问题解决了,钱也到位了,充电塔建起来了。然后呢?
一年365天,它可能有350天是空空如也的,只有在五一、十一这几个法定“渡劫日”才会爆满。为了这几天的辉煌,去养一个庞大的吞金巨兽,哪个正常的商业体都不会这么干。
这玩意儿还有人吹?简直是脑子进了水!
写到这我都有点恍惚,我们到底是在聊开车,还是在聊什么大型社会行为艺术?好像也没差。
所以,节假日高速充电排队这个事儿,它压根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桩多桩少”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性的BUG。
我们用举国之力,打造了一个数据上无比辉煌的充电帝国,却在这个帝国的交通命脉上,留了一个最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
真正的破局之道是什么?
不是什么充电塔,也不是什么充电宝。
对于车企来说,是别再吹你那纯电能跑一千公里了,老老实实承认,长途还得是混动或者增程。你看看理想是怎么悟了的,直接把餐厅的桌子都给你掀了,不跟你玩儿纯电的过家家。要么成仙,要么成盒,这才叫掀桌子式竞争。
对于用户来说,真正的解决方案是,认清现实。
你买的不是一辆车,你买的是一种信仰。就像有人觉得奔驰的标值二十万,有人觉得特斯拉的简约是未来。你选择了纯电,就要接受它在某些极端场景下的“不便”,这种不便,就是你为信仰付出的代价。
所以,真正的破局之道是佛系,是躺平,是承认自己买了个电动爹,长途出门前要先给爹规划好路线,看好哪里有“充电奶妈”,算好排队时间。
或者,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长假就别出门凑那个热闹了。
你看,只要思想一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