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盯着广汽集团的财报,发现上半年亏了25.38亿元,创了20年来最高中期亏损。老实说,这个数字砸下来有点让人咂舌。销量75.53万辆,同比降了12.48%,尤其是广本和传祺,跌幅都在20%以上。新能源车也没能撑面,15.41万辆,同比还能跌6%。我和一位老同行闲聊,他说:广汽这亏损,差不多就是自找的,尤其是错过了华为。这话听着扎心。
回看2021年,广汽断然拒绝了和华为合作的HI模式,当时董事会11个高层投了11个反对票。那决定不仅没料到后面华为问界火了,更是把未来电动智能转型给耽误了。就像我跟供应链朋友说的,这决定就像一个工厂买机器时,硬生生拒绝了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结果现在只能靠老旧设备挤产能,效率低得可怜。说实话,我一开始觉得广汽可能另有打算,毕竟11个人一致反对,应该有他们的逻辑,但后续动向证明那逻辑确实站不住脚。
奔着华为去其实不难理解。当时美国制裁华为,风声鹤唳,广汽作为国企背景,尤其广东本地深耕的企业,难免怕遭连累。那点儿官场味儿就出来了,谁都不想自己公司出事。甚至我听一个修理工朋友感叹:他们就是躺在合资品牌的老本上睡过去了,没人有勇气辣手摧花。当时广汽的新车型销量没达到既定的60%,渠道弄得七零八落,多半依赖传统4S店,咱都知道现在这模式老得掉牙了,哪能支撑起转型的伟业?
和赛力斯比就是风险和勇气问题。赛力斯今年卖出了20多万辆,利润也20多亿,不用我说明显数据摆在那里。广汽亏了20多亿,销量是赛力斯的3倍,但却跑输了这场新赛道。简单心算,换算成本和利润的差距,广汽这边亏损这么严重,肯定和战略失误息息相关。说白了,广汽现在的局面是一个好日子过惯了的结果。哪怕放眼整个业界,谁不是在拼命抢占新能源的未来蛋糕?不拼,只有被甩的份儿。
记得和一位销售主管聊了几句,他坦言:广汽的那11位高层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原因不敢跟华为合作?是不是潜在有腐败嫌疑,那个得彻查,不能光拍脑袋说错。这种说法虽有点重,但提醒我们这一决策背后可能不止是战略眼光差那么简单。只不过现在看都晚了——历史没个假设的存在,只能和错误一起慢慢长大,不管愿不愿意。
说句跑题话,前几天扶着公交车门,听两个年轻人吐槽:广州现在没啥创新气息,广汽这套老把戏拖着,怪不得被深圳那边碾压。这反映了一点广汽内部文化上的躺平摆烂——不是资金缺,而是心态和思维僵化。对标上汽,他们融合资源,找新出路,广汽却像是守着自己那盘旧牌,没敢亮新招。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2019年广汽官方还在大力宣传它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战略,看文字如潮水般热烈。转眼两三年,市场给出的信号太生硬,电动和智能转型明显落后,销售大盘也被供给端和渠道拖累。这让人唏嘘,错失机会成本没法忽视,几百亿投入的巨大亏损就是一张沉痛账单。
顺便猜测一下,广汽那11个拒绝HI模式的高管,估计当时并没考虑华为技术有多强,他们大概更怕抱大腿后被政策和监管压力纏上(这个真的不确定)。不过事后看,没抱成抱佛脚,成了自己掐死自己。整件事让我想到一句话:跟华为合作,或许出不了绝世好车,但没有合作,广汽也难翻身。就算对手没那么强,至少往前走了。
再说点细节,广汽新能源车占比现在也才约20%出头,新能源板块甚至同比跌了6%左右。这点让我很纳闷。你说用户喜欢比亚迪和赛力斯的产品和渠道,广汽反倒在自己的菜园子里自给自足,结果菜园子越养越荒。换个角度,新能源的供给端问题解决不了,顾客自然又去其它品牌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对比比亚迪和赛力斯的价格战,广汽内部官降太激烈,威兰达和锋兰达二季度毛利率跌到-3.4%是啥水平?就像把鸡蛋价格卖到低于成本,图什么呢?这不是价格战,是自杀式营销。背后反映出明显的战略无能和供应链管理混乱。
我还隐隐约约想,广汽的海外出口没达标(5.2万辆)其实也别怪别人,供应链资源紧张、渠道体系滞后,这些给海外市场推广筑了一道无形墙。估计不少人还没看明白,国际市场不是一个简单的把车运出去就能解决的系统工程,这里边牵扯到物流、认证、售后,都是重资产的投入。
好了,讲到这儿,我得问问你们——在你们看来,一个深陷亏损的国企车企,要怎样才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中重新找到主航道?是不是必须得摸着石头过河,还是得下一场更大的赌?毕竟,故事没完,人没散,车企的明天,也不是简单靠喊口号能扛得住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