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开到长春的那个冬夜,零下7度车里只剩89%电量时我才发现:理想i6那9分钟充470公里的背后,藏着增程车主最不想承认的事》
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我看着手机上跳动的数字——14%、27%、53%……买瓶水的功夫,电量已经过半。旁边停着台增程L8,车主倚在车边抽烟,瞟了眼我这边,又低头看手机。那个眼神我熟悉,去年冬天我也这么看过别人充电,心里想的是“等得起吗”。现在角色反过来了。
去年这时候,我逢人就讲增程的好——烧油兜底,冬天不虚,长途随便跑。朋友聚会有人提纯电,我都懒得多聊。直到i6上市,我去店里转了圈,听销售说9分钟能补470公里续航,当时就笑了。后来提车跑了趟长春,一个冬天下来,我把那台开了两年的增程挂到了二手平台。
充电站蹲了9分钟,手机还没刷完
头一回用5C超充,我特意计时。插枪、启动、去便利店转一圈,回来电量从14%蹿到53%,整个过程大概就喝杯咖啡的时间。后来跑高速养成习惯了,进服务区上趟厕所、买点东西,出来车就充得差不多。
那个500kW的充电功率,刚开始觉得是营销话术。真用上才知道,这玩意儿能把“补能”这事儿拉回到跟加油差不多的节奏。上周加班到十点多,车显剩80来公里续航,导航推了仨充电站,都有空桩。边充边回微信,十来分钟搞定走人。
充电站选址也有讲究。商圈、高速服务区这些地方基本都覆盖了,不是那种偏到导航都找不着的位置。这个布局思路,大概比单纯堆桩数量更实在些。
零下十几度,磷酸铁锂没拖后腿
北方开纯电,冬天是道坎。我试过朋友那台某牌纯电SUV,零下十度表显续航直接打六折,开暖风更狠。所以提i6之前,我专门问了电池的事儿。
元旦去崇礼滑雪,全程零下7度上下。来回300多公里,表显续航保持率能到89%。这个数字搁以前的磷酸铁锂车上,不太敢想。车停一宿第二天启动,十几分钟电池温度就上来了,不用像之前那样干等着。
跟群里几个车主聊过,反馈差不多——冬天掉电肯定有,但没到那种让人慌的程度。三元锂低温可能还是强点,不过考虑到安全性和价格,这个平衡我觉得能接受。
后排那个腿托,我爸比我先发现
3米轴距带来的变化,坐后排最明显。我爸妈从老家过来,老爷子上车没五分钟就摸到了腿托开关,一展开靠那儿眯了一路。他说比高铁商务座舒服,我寻思这老人家也没少坐好车,能让他这么说,配置确实到位了。
前备厢那个设计一开始没注意,后来发现挺顺手。放个包或者买菜的袋子,不用塞后备厢跟行李挤。后备厢进深够,露营装备、滑雪板都能装下。上次带孩子出去玩,后排座椅放平铺个垫子,小家伙在车里睡了俩小时。
天幕是标配,夏天停外头晒着,车内温度比之前那台低不少。这些东西单拿出来都不算多稀罕,但凑一块儿用起来,就是那种“待着舒服”的感觉。
晚高峰走五环,方向盘能松点劲儿了
AD Max 3.0我没用得特别狠,但几次晚高峰走五环,确实省了不少心。加塞的车能提前判断,变道也不会突然一下子吓人一跳。跟朋友那台华为ADS比,不算最激进的,但胜在稳当,不会让你全程紧绷着。
悬架这块儿感知更直接。过减速带,明显比之前那台Model Y柔和,颠簸被吃掉大半。高速并线车身侧倾控制得也还行,不会晃得心里发虚。这个底盘质感,开起来确实有点意思。
观望了大半年,最后还是下单了
从增程切到纯电,我犹豫过。毕竟增程那套逻辑已经验证两年了,切换总得付出点代价。但i6至少在几个关键点上做到位了:充电够快、冬天能扛、空间舒服。这三样解决了,纯电的实用性其实不比增程差多少。
当然毛病也有。智能座舱偶尔会卡,超充站热门时段还是得排队。但话说回来,哪款车能样样都完美?对我这种长途不多、主要市区通勤的用法来说,够用了。
或许过几年,增程和纯电的争论会慢慢淡下去。技术在往前走,体验在优化,选哪个更多看自己怎么用车。理想i6,大概就是递给那些还在观望的人的一把钥匙。拿不拿,看你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