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太原停车费的话题又刷屏了。朋友圈里有人怼:一小时6块,真是宰人啊!我联系了几个街头的车主和修理店老板,想搞明白这事到底咋回事。毕竟这停车费,真是让不少人窝心。
说实话,太原把停车位分了三档收费,框架倒是挺清楚。市中心中环内、龙城大街、亲贤街这些商圈,半小时3块,停一小时6块,全天封顶60块。城郊地方便宜,半小时1块,封顶20块。这么分法,听起来没毛病,司空见惯。但细捋捋,你会发现两头夹击,日常成本挺扎心。
记得上周,老王(修车店伙计)跟我嘀咕:这停车费,我算了,开一趟中环商圈,前后三个小时就得花18块,哪够啊。他算的钱差不多,我现场也心算了一下,若月月这么算,得有200来块,跟半箱95号差不多,确实不是小数目。
可奇怪的是,空间里面一块块停满灰尘的僵尸车,感觉车位是给它们预留的,而真正想停的人没地方。晋阳街辅路那边老李说:收费场地空着,但要不贵,没人愿意去。这不禁让我想到,这些长期不动的车,成了车位资源的大敌。政府难道不该重点清理么?说是每月巡查,其实效果好像还有点差强人意。
我初以为,政府公开回应后,停车费能稍微松口气,没想到官方态度还是挺坚定,短期内没降价的打算。这让我日常算账都伤心了:早晚各停一次,一天光停车费12块,一个月下来将近240块,跟开车的燃油费差不多了。相比之下,石家庄医院附近只收6块一天,太远太贵了些吧?这差价,不知道你们觉得公平不公平?
停车费问题得看供应链和研发谈条件。开发车子都有各种零部件供应商,价格弹性有限;可停车场收费就不像有那么多成本投入——最多就是设备和巡查人力,按说应该算服务费,为什么能飞起这么高?我跟修理店小李瞎猜了半天:会不会背后有人‘擦边球’赚快钱?(纯猜,不太敢深究)
顺便说个我刚才翻笔记才发现的细节:太原有些收费停车场,计费全靠自动识别,没有人工,很节省成本。但是自动化省力没体现在价格上,这就是割韭菜的节奏么?我有点嫌麻烦,也质疑这整个流程透明度,这事儿得有人盯着才行。
走向公共交通似乎成了无奈之选。新手阿花说,开车成本被各种收费压得喘不过气,不如坐地铁。问题是,票价贵啊,时间也不可控。晚上怕堵车,早上赶时间,不坐车根本不行。你们平时怎么选?我真想听听。
听说政府有考虑推新能源车前两小时免停车费,这招似乎像是想鼓励环保,也想缓解停车需求。说实话,我没仔细研究过新能源车的车主比例,有点不确定意义到底有多大,不过这是个好方向,至少比死板的统一收费强。对新能源的政策,大家怎么看?会不会真让电动车主活得更舒服?
我们再说说政策盘点:官方7月就征询过大家分时段免费意见了,普通路段晚上7点后免费,商业区晚9点免费,医院夜间免费段...这些都挺人性化,问题在执行上。到底有多少地方落实?多少司机真享受到?这先按下不表。
小插曲,有天跟朋友高磊聊天,他对太原停车费表示无奈:真的是一天60块,月月交1800,高得离谱啊!领导牛得很,收入全国倒数第一,收费却全国第一,这逻辑我真想笑也得哭。我听着笑了笑,心里想,这事儿难不成永远没解吗?
其实现实的矛盾也很明显,停车位定价,如果太便宜,车位根本不够用,反倒更乱;太贵了,临时停车得心疼。就像修一台发动机,零件越贵成本高,零件太便宜质量不行,维修频率反倒上升。这停车位咋整,都要体验型平衡。
偶尔我会想,如果政府直接收停车税,每辆车按月定额收费,不管你去不去核心区域停车,反而公平透明,还能免了私企乱收费的嫌疑。反正钱入国库,路和地是谁家花的都算账清楚了。不知道这么想合不合理?
临场算个粗糙数字,比如一天60块,一台普通家用车开一年就付了2万多停车费(240天×60元为估算),这跟养车油耗加保养不相上下。停靠成本被严重低估了,不少人真得考虑停还是不开的问题。
综上(咦,忍不住跳题了),其实停车费的背后,还有太多待解的供应链博弈和资源配置问题。车主吐槽多,政策来得慢,停车矛盾却一点没消减。以后会不会有技术来改善,比如智能停车引导减少寻找时间,那才是长远之策。
花得明白,停得方便,政府、市场、车主三方才能心平气和。你们觉得,除了降价,还需要哪些具体举措?停车费该怎么变,才是真的合理?不妨说说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