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当台州以全省第三的GDP增速交出经济答卷时,位于东海之滨的吉利临海工厂正以每分钟下线一台整车的速度,为这座"制造之都"注入强劲动能。
这座距离海岸线仅两公里的现代化基地,不仅以38.7%的增速领跑全省汽车产业,更以独创的"超级防涝工程",在台风频发的浙南沿海筑起一道钢铁防线。
走进总装车间,200余台智能机械臂在数字化系统指挥下精准协作,AGV无人搬运车沿着预设轨迹往返穿梭。
这条高度柔性的生产线,可同时完成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混线生产,每小时60台的产能背后,是工业4.0技术对传统制造模式的深刻重构。但比生产效率更令人瞩目的,是这座工厂将安全理念深植于每个工程细节的执着。
作为年均遭遇2-3次台风侵袭的海港工厂,临海基地的防涝体系堪称"魔鬼细节"的集大成者。屋顶排水系统全部采用医用级304不锈钢焊接,管径较常规设计扩大30%;
全厂138个排水口均按百年一遇洪水位上浮0.5米设计,形成天然的"防水堤坝";地表覆盖的碎石层厚度精确到毫米级,配合下沉式绿地构建的海绵系统,使雨水渗透率提升4倍。
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在2019年16级超强台风"利奇马"来袭时展现惊人效力——当周边区域积水超过1.5米时,厂区内部始终保持干燥,应急小组更在灾后2小时内完成设备自检,随即奔赴临海城区开展救援。
从智能产线的精密运转到防涝工程的系统构建,吉利临海工厂用双重维度诠释着现代制造业的内涵:既要创造高效的生产力,更要构建可靠的防护力。
当16级台风与每分钟下线的整车在同一个空间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速度"的具象化呈现,更是一个制造业标杆对"安全基因"的深刻诠释——在这里,每一道焊缝都承载着对品质的坚守,每一处排水沟都镌刻着对生命的敬畏。
这种将安全意识融入制造血脉的实践,正是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迈向质量优势的生动注脚。
感觉还不错的话,点个关注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