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伟达市值冲上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时,其CEO黄仁勋访华夸赞中国车企的视频全网流传。但光鲜背后,这家芯片巨头在汽车业务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车企正加速“甩开”英伟达,从辅助驾驶软件到芯片供应,替代浪潮已悄然形成。
车企用脚投票:从合作到“踢馆”
英伟达的辅助驾驶方案,正在失去车企的信任。奔驰CEO康林松曾亲测对比:在北美,英伟达辅助驾驶效果竟不如中国初创公司Momenta,而后者的软件仅用不到1个月调试而成。最终,奔驰将中国区多款车型的辅助驾驶业务从英伟达手中转给了Momenta。
无独有偶,通用汽车高管对英伟达辅助驾驶方案给出“veryscary”的评价,让双方合作蒙上阴影;捷豹路虎也在另寻辅助驾驶供应商。有消息称,“英伟达员工在中国基本不对接车企项目了”。
这种替代并非偶然。在汽车智能软件领域,英伟达面对的是中国公司的“贴身肉搏”。Momenta能做到3个月内完成从合作到上车的全流程,轻舟智航喊出“对客户的无理要求,也要再挖三分”,这种高强度执行力,让习惯了“技术引领者”姿态的英伟达难以招架。
Thor芯片延期: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软件业务受挫是“小伤口”,那么芯片交付问题则成了“硬伤”。英伟达最新一代汽车芯片Thor的多次延期,让核心客户理想汽车付出了沉重代价——原定于今年3月推出的增程L系列改款车型推迟至5月,直接导致月销量差距超万辆,损失约60亿元销售收入。
这已是Thor芯片的第三次大范围延期。其最初承诺2024年底量产,后推迟至今年3月,最终延至5月。更棘手的是,早期交付的Thor芯片不仅没过车规认证,宣传的700TOPS算力也缩水至不足500TOPS,让理想计划部署的30亿参数VLA模型面临算力不足的困境。
芯片延期成了车企自研的“催化剂”。小鹏原本将Thor作为首选,看到延期信号后果断转向自研图灵芯片,现已装车交付;理想将自研芯片上车时间提前数月,计划明年一季度落地;蔚来、比亚迪、小米也纷纷加入自研阵营。
自研浪潮:车企为何“冒险”造芯片?
研发芯片对车企而言堪称“冒险”——整车开发周期约18个月,而一款芯片研发需4年。但中国头部车企仍执意前行,背后有多重逻辑支撑。
7月1日,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发文,透露了一个好消息:蔚来世界模型NWM开始陆续推送到ET9、新ES6、新EC6、新ET5和新ET5T上,这标志着蔚来自研的全球首颗车规级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的应用性能达到设计目标。
李斌表示,从神玑NX9031芯片上车之后的表现来看,蔚来初步实现了自研芯片的战略目标。这颗芯片大大提升了蔚来全新车型的安全上限和体验上限,在商业上,更是让单车的毛利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技术看,算法与芯片的高度匹配是核心优势,小鹏围绕图灵芯片设计整个AI技术栈,根据小鹏官方披露的技术参数和实测数据,三颗自研图灵AI芯片已经可以相比行业主流芯片Orin-X的性能。
理想骑车也因自研芯片能更快解决部署中发现的内存带宽、时延等问题;从安全看,地缘摩擦下,断供恐惧成了悬顶之剑,自研是破解供应链风险的关键。
据显示,蔚小理三家首颗自研芯片成本约3-4亿美元,但投入仍在加码。理想已在筹备第二颗芯片,特斯拉更是凭借自研芯片,早于行业一年部署30亿参数的FSD模型,其下一代AI5芯片算力预计达2000-2500TOPS。
英伟达的“傲慢”:优先级错配的代价
英伟达的汽车业务困境,与其自身定位密切相关。汽车计算芯片(从Xavier到Orin再到Thor)在其1305亿美元整体收入中占比不到2%,即便华为智能车BU全年264亿元的营收,英伟达约10天就能赚到。这种“小业务”定位,让其资源配置天然向核心业务倾斜。
Thor芯片的延期,根源在于优先级错配。其基于为消费级电子设计的台积电N4P工艺,而车规级4纳米制程要到2025年才完成。晶圆厂优先保障消费级芯片,汽车芯片量小、测试成本高(是消费级的3倍),自然成了“牺牲品”。
更关键的是企业文化差异。英伟达80%的辅助驾驶团队在美国,中国团队“几乎做不了决策”;员工因股票收益“身家千万”,缺乏“卷”的动力;与车企开会时,甚至会拍桌子强调“平等合作而非甲乙方关系”。这种姿态,与中国车市“交付即生命线”的节奏格格不入。
失去中国市场:比“小业务”更重的代价
英伟达或许没意识到,汽车业务的价值远超营收占比。智能汽车被公认是最先落地的具身智能产品,其技术路线与火热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一脉相承——这也是英伟达将汽车和机器人部门合并的核心逻辑。
但在中国这个智能汽车最佳试验田,英伟达正被本土玩家替代。车企自研芯片上车后,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可能只剩海外车型需求;辅助驾驶软件被Momenta等公司赶超,中国团队“做不了决策”的短板持续放大。
从被车企追捧到批量丢失客户,英伟达的遇挫不仅是一家公司的业务波动,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赛道上的逆袭——当算法、芯片、执行节奏形成合力,本土玩家正在改写全球汽车智能的竞争规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