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鸥翼四座概念车:博通保时捷Karisma展现跨界创新的前瞻设计,虽未量产却成为经典启示未来豪华四门车型的发展路径
我这两天翻了翻那些存档的车展照片,突然想到1994年的日内瓦车展上,那个时候还没现在火得一塌糊涂的SUV或者电动车,反倒是那些思维跳跃的概念车引人入胜。特别是那辆由意大利博通设计公司和德国保时捷合作的Karisma,哎,这车的名字我还记得挺清楚。你知道的,很多人一听概念车,第一反应就是虚空,没有实用价值,但其实很多设计元素在未来都能变成真车。没想过吧?这次合作从90年代早期开始,有点像是那种萌芽阶段的创新。
我记得当时,博通专门买了一台二手911作为基础,不找保时捷提供样车,也不想被绑架在原有设计上,这点挺难得。因为大多数合作还是要靠厂商出车,把底盘交给设计方修改,但他们纯粹用自己资金自己开发,反映出极强的独立性。这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想象,合作容易变成接盘,而不是共创。
你有没有注意到,Karisma的灵魂在于那双贯穿车身的折线和鸥翼车门?那个门怎么说呢,直接让我想起70年代的兰博基尼Marzal,也就是一个极具未来感的影子倒影。车身长度比原911加长了差不多50厘米(我估算大概525毫米),宽度略微增加,身高变化很小,控制得不错。考虑到四个座位都要有空间,尺寸比例很自然,既保持运动感,又不至于挤得难受。实际上,短车身和宽度带来的稳定性不比长车差,特别是高速上让人有稳如泰山的感觉,当然这是有牺牲的——重量。
没细想过,那个车身由钢材做成,可能也算是个错误决定。原本是打算用轻量材料,比如铝合金或复合材料,但赶在日内瓦展前急着出货,结果就用钢,导致比原计划重了250公斤。这一变化让我猜测:或许,那个时候设计团队还没完全掌握用新材料的技术?还是说,成本和时间压力让他们放弃了更好的方案。反正这个后知后觉的调整,几乎就抵消了部分性能提升的空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觉得这车装了个3.6L水平对置六缸引擎,最大250马力,和911 Carrera 2底盘配合,悬挂系统调整得相当成熟。你知道的,911的悬挂秘诀就是稳字,换了长一些的轴距之后,稳定性更上一个台阶。虽然车重变大,从1350公斤变到1540公斤,但硬弹簧配合倒也还可以。这就让我想到,很多时候在设计一个豪华四门车的门槛,不能只盯着动力——还得考虑底盘、悬挂和重量的平衡,否则只会漂浮在高速路上。
内饰部分,博通用心得很。那时候,豪华车不都喜欢用木饰面,像树瘤木,还用深色皮革缝线,这玩意儿现在看来,好像明显偏向GT风格。那个深棕色皮革带有老派的韵味,但重点是它还跟当时的保时捷仪表盘融合得很自然。我觉得这个风格很成熟,对年轻司机来说可能不太酷,但对成熟的市场来说,绝对有市场。
你觉得,车内后置引擎布局,不是明显对称的调调?我那天还特意看了,那个钛色的引擎盖虽然只是装饰,但标注powered by Porsche,给人的感觉就是硬核。还能看出,博通还是很尊重原车的经典设计,动用了很多有特色的元素。试驾过的杂志记者评价也不错,觉得长轴距让车更稳,空气动力学设计也算到位。坦白讲,他也说没觉得比最新的911更吸引人,这点倒让我陷入沉思:到底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技术还没追上,还是观感已经落后太远?
(这段先按下不表)这车没有量产,是个梦。我猜,没量产的最大原因大概还是成本问题。毕竟,那个时代虽然技术不差,但要量产鸥翼门的豪华四门车,成本高得惊人。再加上市场需求有限,毕竟当年豪华车还偏保守,要不是特别喜欢那种科幻范儿,实际上买不买差别不大——很多潜在客户会觉得麻烦,维护也更麻烦。
你想过没?如果当年量产,今天或许会看到不同的高端家族车线。Panamera正是那种跨界创新的后续延续,说不定Karisma如果早几年推出,可能就会影响未来豪华四门车的设计思路?毕竟,从宽容差,设计不再只是硬派的越级,而开始融入异形门、个性线条,甚至空气动力学的微调。
讲起设计启示,要不是觉得那档事太远,我还会怀疑——这车的那份狂野和突破,真的有必要放在几十年前去想象吗?可惜,让人感叹的不是未曾量产,而是那些真心用心的元素,差点就被时间冲刷掉了。
不禁自问:像我们眼前的那些新能源车、智能车,未来会不会有像Karisma一样的瞬间设计?或者,根本就不在设计的乌托邦里?你说,这种跨界到底还有可能吗?还是我过于乐观了?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在琢磨:未来的豪华四门,究竟会长什么样子?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