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最热闹的新闻,莫过于奇瑞终于敲钟上市了。21年、7次IPO申请,这“最长IPO”的背后,是无数人对这家老牌自主车企的期待与唏嘘。开盘涨超13%,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听起来很风光,但收盘定格在1840.9亿,和理想汽车的2059亿比起来,还是差了一截。要知道,奇瑞2024年营收高达2698亿,几乎是理想的两倍,可市值却拼不过,这到底是为什么?一个卖得多、赚得多的企业,为何资本市场不买账? 这背后,藏着奇瑞转型路上的“成长烦恼”。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奇瑞想成为下一个比亚迪,到底难在哪。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产品力。奇瑞这些年确实没闲着,从燃油车时代的“自主一哥”,到如今手握奇瑞、捷途、星途、iCAR、智界五大品牌,产品矩阵不可谓不丰富。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儿——多而不精,广而不深。你问我奇瑞有什么爆款?除了早年的QQ,现在能脱口而出的还真不多。反观比亚迪,秦PLUS、宋PLUS这两款车,一年销量加起来轻松破百万,堪称“印钞机”。而奇瑞呢?虽然2025年前8个月累计卖了172万辆,但新能源占比才28%,远低于行业55%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依然严重依赖燃油车这个“现金牛”来输血,新能源这条腿还没真正站起来。
再看智能化,这可是当下电动车的核心竞争力。奇瑞推出了主打年轻用户的iCAR品牌,还拉上了华为搞智界,听起来挺高大上。但现实是,不少车主吐槽iCAR车机卡顿、OTA升级慢,智能化体验甚至不如一些新势力的入门车型。社交媒体上,老车主抱怨“车机像老年机”的声音并不少见。你说这尴尬不尴尬?一边喊着要进军高端智能电动,一边连基础的用户体验都做不好。相比之下,蔚小理虽然市值高,但人家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上的投入和口碑是实打实的。小鹏的XNGP、理想的智能空间、蔚来换电生态,哪个不是花了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说到钱,咱们就得谈谈奇瑞的财务状况。高负债,是压在奇瑞身上的“一座大山”。过去三年,它的资产负债率一直超过85%,流动负债净额高达34亿。这意味着啥?短期债务都快还不上了!更要命的是,它把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应付账款从517亿飙升到898亿。这种模式在行业景气时还能撑一撑,一旦市场下行,供应链一断,整个体系都可能崩盘。反观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高达6.5%,吉利也有5.2%,而奇瑞只有3.6%左右。钱都拿去还债、维持现金流了,哪还有余力砸研发?结果就是,技术跟不上,产品竞争力弱,只能靠降价抢市场。2025年5月,奇瑞推出“百亿厂补”,30多款车型降价,有的直接砍掉5万,入门款干到3.49万。这招短期内能刺激销量,但长期来看,品牌形象受损,利润空间被压缩,最终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
我们不妨拿几个对手来对比一下。首先是比亚迪,它凭什么市值这么高?很简单,它不仅规模大,而且转型彻底。新能源渗透率超55%,几乎全面电动化,三电技术自研自产,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强,毛利率稳定在20%以上。再看吉利,虽然也玩燃油车,但它资本运作玩得溜,2005年就上市,后来收购沃尔沃、入股奔驰,品牌和技术双丰收。而奇瑞呢?21年IPO之路坎坷,错过了太多资本红利期。当别人在用资本加速扩张时,它还在为上市发愁。等终于进了资本市场,发现赛道已经变了,游戏规则也不同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奇瑞没希望。它有扎实的造车功底,发动机技术在国内也算一流,海外市场表现也不错。这次上市,至少拿到了一张“门票”,有了融资渠道,可以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负债结构。关键是,它能不能抓住这次机会,真正完成“大象转身”?
最后我想问一句:对于消费者来说,你是更愿意买一个历史悠久、性价比高的传统品牌,还是选择一个科技感十足、智能化领先的新势力?奇瑞的未来,或许就藏在这个问题的答案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