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到了“金九银十”,各家车企都盼着在九月能杀出个旺季来,可新鲜出炉的纯电车周销量榜单成了扎心的“成绩单”。你看这一份榜单,谁家是真风光,谁家是苦面孔,不是一目了然吗?咱们不妨换个角度琢磨琢磨,这些数字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够我们这些买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普通人琢磨半天。
为什么到了“金九”,有些厂商还是惨淡收场?之前大家都说新能源市场蓬勃发展,纯电车销量年年新高,是不是热潮退了?其实换句话说,是整个市场的“速涨期”过了,大家开始琢磨哪辆车最值、哪家才是真的靠谱。有些品牌吃到了政策和补贴的红利,借着东风,销量一路蹿,但风头一过,就得看自己真本事了。你看这回的榜首,宏光MINIEV又杀出一条血路,凭什么?说白了,还是便宜、实用。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三五万搞定小电车,能拉能开,这才是硬道理。啥智能、啥品牌光环,都是锦上添花,离生活远着呢。
特斯拉还能稳居前五,靠的是啥?有人吐槽特斯拉质量问题多,价格上下蹿,但你不得不承认,人家靠品牌、靠技术圈了不少铁粉。Model Y和Model 3,动辄八九千的周销量,市场认可度摆在那儿。你说,国内那些新势力品牌,除了极少数能跟特斯拉掰掰手腕,大多数都跟在后面喝汤。也不是说别人没机会,但你拿小米SU7、YU7做对比,新鲜劲儿一过,销量立马见真章。前一个月SU7还能冲到头名,这个月就掉到第9,说明什么?说明喜欢尝鲜的人不少,但是真撞上现实,很多人还是要慢慢考虑是不是该下单。
比亚迪还是那个比亚迪,四款车进前十,即使销量有点下滑,依然稳坐头把交椅。人家不怕单一车型波动,因为面面俱到。无论是中端的海鸥、还是高端的海狮06,甚至是元UP这种补位车型,总有一款适合你。这里值得琢磨的是,比亚迪为什么能这么稳?说究竟就是产品线够全,供应链扎实,人家有钱有地就能造车。别人刚推新款,产能还没跟上,售后没配齐,比亚迪早就十几个城市铺开了网点,这不是玩牌,这是玩实力。你说市场萎了吗?不是,比亚迪没掉队,是消费者变得更“挑”了。
星愿丢了冠军,更说明市场不再迷信“新潮”。好多纯电车型上市一开始热度飞涨,大家更愿意试鲜。可你一旦新鲜劲过去,开始拼配置、价格和实用性,就会发现受众其实很窄。星愿这次也就是退居第三,后边海鸥吊着。这种现象让人联想到前几年PPT造车潮,风头一时,落地一场空。如今消费者不是光看“发布会上谁炫酷”,而是看“掏钱下单后好不好用”。所以销量榜单就是个照妖镜,谁是泡沫谁是真金,明眼人一看就懂。
小鹏P7虽然排到第18,但谁敢说没搞头?你看这车刚交付那会儿,热度就往上窜。这就说明纯电新势力不是全无希望,只要产品够扎实,市场是有机会的。只是讲到底,能不能撑住,得看后续服务、品牌口碑,还有持续的技术能力。你再看榜单后面的传统强者,比如宋PLUS,这月居然跌到第42,单周销量还没破千。咋回事?很简单,市场变了,消费者对纯电SUV的需求下降了。大家更看重性价比和真实体验,宋PLUS的优势变得不突出,问题自然暴露出来。
MG4刚上市交出了2500辆的成绩,表现不错。你说这是不是新车上市的红利期?确实,MG靠价格给力,品牌也有底子,首秀能有这么多交付属实赚了眼球。但也得提醒大家,销量是个瞬时指标,能不能进入常青树名单,还得看质量和后续服务。另外,零跑、小鹏MONA M03、五菱缤果这些品牌都混进了前二十,说明纯电市场越来越细分,不是哪个品牌一家独大的时代了。
再捋一下榜单尾巴,你会发现元PLUS,铂智3X、乐道L90这些产品曾经一度风光,如今位次越来越靠后。消费端的变化很微妙,市场对高价、性价比低的车不再盲从,大家更愿意等优惠等更新。别怪市场不讲情面,真正讲品牌、讲体验的时代来了。
看着这些榜单,我心里一直在念一个问题:我们普通人买电车,到底在乎啥?品牌当然重要,配置当然重要,可离不开那句老话——值不值。不是看谁宣传得最响,谁打广告最多,而是看谁真的为用车人考虑。纯电市场过去几年高速奔跑,现在开始“冷静”了,是好事。技术的水分被挤掉了,噱头的泡沫被戳破了,剩下的才是好用的真车。
很多新车上市,刚开始都是风头无两,但接下来谁能站住脚?销售数据是最硬的选票。你看小米SU7和YU7刚面市那阵风头出尽,结果一过“尝鲜期”,销量掉得飞快。说明什么?说明一批“米粉”把好奇心落地了,剩下的还是要看续航、看空间、看售后。咱老百姓不是傻的,不怕跟风买车,就怕买完吃亏。所以最终还是看那些有长期积累的品牌谁能坚持下来。
纯电车的市场格局,一半决定在产品,一半在价格。你让宏光MINIEV凭啥一骑绝尘?便宜靠谱!你让比亚迪凭啥常年霸榜?产品线广,价格分层,服务贴心。你让特斯拉还能稳住阵脚?品牌信仰和科技光环。其实说白了,新能源市场的“厮杀”不是表面看起来那几个头牌谁当老大,是底层逻辑变了——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和挑剔。
有人说,纯电车发展遇到瓶颈了,销量下滑是不是说明市场到头了?我觉得不是瓶颈,是回归理性。前几年野蛮生长,是借政策、资本、噱头横冲直撞,现在大家都在调整步伐。市场必然要淘汰掉那些“PPT造车”,那些靠炒概念的“纸上谈兵”;剩下来的都是能带给用户实际体验和价值的品牌。那些砸了重金但没做好售后、质量管控、技术研发的企业,销量自然一落千丈。榜单倒没啥好伤心的,反倒是一种倒逼创新的催化剂。
纯电车的下一个夜晚到底是谁的?我不敢说是哪家独大,但肯定是谁能把用户需求琢磨到骨子里,谁就能占位置。大家在意的早已不是“谁是黑科技”,而是自己每天开车时稳不稳,跟油车相比到底体验如何,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那才是赢家。也许明年榜单再看,又是眼前一亮,谁知道哪个新品牌能杀出来。而哪些品牌能坚持在前排,那些没大起大落的,踏实改进的,才值得信赖。
所以看到这一期榜单,我倒不觉得是惨淡,而是市场给了所有玩家一面镜子,有些品牌需要反思,有些车型该升级,有些老大哥要转型,而有些新品牌则应该趁热打铁,把好口碑真做起来。只要用户在,刚需在,市场就永远不会休眠。纯电车不是一阵风,更不是谁的独角戏,凡是能在数字背后想明白“为谁服务”的企业,日子还能过得去。榜单有变化,市场有调整,归根结底,好产品比好营销更重要,这点才是我们这些消费者最关注的。
也许你还在纠结,选电车到底看啥?我觉得看“实用”和“性价比”才是王道。广告吹得再响,不如一次开车的真实体验。榜单不会骗人,销量不会骗人;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只是变得更成熟了。哪个品牌、哪款车型不断改进、不断贴近市场的实际需求,将来一定能翻盘。
这种榜单下的“惨淡”,我看是一种好事。厂家们该醒醒,消费者也该理性理性。以后谁是真本事,谁是真为用户好,谁是真能稳住阵脚,都写在销量上、写在咱们的选择里。不用慌,也别炒作,路还长着呢,谁能用心,谁能踏实,谁就能活下来,把最后一口气抓在手里。这才是纯电车真正的赛道。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