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牌央企的厚重底蕴遇上新锐势力的技术锋芒,这场横跨五年的情缘,终将在市场的检验中写下最终答案。
本文首发于E汽车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E汽车记者 CC
编辑|十三叔
2025年11月初,汽车圈被一则消息搅动得沸沸扬扬——一汽集团拟通过定向增发成为零跑汽车第一大股东的传闻,在零跑官方“消息不实”的回应中暂歇,却让这两家企业横跨五年的“爱恨情仇”再度浮出水面。从初次牵手的浅尝辄止,到重逢后的深度试探,这场老牌央企与新锐势力的纠葛,藏着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期的众生相。
初遇:2020年的潦草序章
时间回溯到2020年4月,彼时成立刚满五年的零跑还在新能源赛道艰难突围,首款车型S01年销量不足万辆,“外行造车”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而一汽奔腾作为一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分支,正急切寻找新能源转型的突破口。双方在长春签下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智能电动车零部件研发、制造及车型联合开发上展开合作,零跑创始人朱江明当时坦言,初期将聚焦零部件和国民电动车型的合作探索。
外界曾猜测这是一汽为零跑代工的前兆,可这份看似美好的“约定”最终却无疾而终。没有公开的联合车型,没有技术落地的声响,这场初次牵手如同仓促写下的序章,在行业的喧嚣中悄然落幕。多年后回望,彼时的零跑尚未形成成熟的技术体系,一汽也未下定决心全力押注新能源,双方需求的错位与时机的偏差,让这段情缘草草收尾。
重逢:2025年的双向奔赴
五年后的2025年3月,一汽与零跑的合作以更高规格重启——签约主体从一汽奔腾升级为整个一汽集团,双方在长春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明确将在技术研发与资本合作两大领域深度联动。此时的双方,已然换了模样。
零跑凭借全域自研战略站稳了脚跟:2023年发布“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将四大域控合而为一;推出的八合一电驱系统使成本下降15%,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实现减重20公斤。2024年,零跑全年交付近30万台,2025年1-10月销量更是突破46.58万辆,连续8个月蝉联新势力销冠,还成为国内第二家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更关键的是,它已通过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验证了技术输出能力,形成了贴牌、平台共享等四种合作模式。
而一汽的转型焦虑日益迫切。尽管2023年初便提出“ALL IN”新能源战略,停止传统燃油车技术新增投入,但2024年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不足20万辆,2025年前十月占比仍刚过10%,与2025年145万辆的目标相去甚远。过去与清行、博郡等五家新势力的合作均以失败告终后,零跑成熟的技术平台与稳定的市场表现,成了一汽眼中“风险低、见效快”的最优解。
这次重逢很快落地生根:红旗品牌G117车型联合开发项目由零跑中标,零跑已从中获得2亿元研发收入,首款合作车型计划2026年通过一汽海外渠道上市。技术层面的实质性进展,让资本合作的传闻有了滋生的土壤。
博弈:传闻背后的利益纠葛
2025年8月,“一汽拟收购零跑10%股权”的消息引发热议,零跑高级副总裁曹力直言“很纳闷”,称资本合作仍在探讨中。三个月后,“一汽将分步收购成为第一大股东”的消息再度传开,虽被零跑否认,却折射出双方合作的深层博弈。
对一汽而言,资本绑定是获取技术的保障。此前捷达品牌与零跑的合作,因Stellantis集团反对而夭折的教训,让一汽深知浅层次合作难以抵御外部风险。成为第一大股东,既能直接掌控零跑的技术输出,更能借助其市场化机制探索央企改革路径,在长安升格、东风动作频频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零跑的态度则更为审慎。引入一汽可获得资金支持、渠道资源与零部件采购议价权,但如何平衡一汽与Stellantis两大股东的诉求成了难题——前者聚焦国内市场与技术协同,后者主导海外运营,利益分歧可能影响企业发展方向。创始人朱江明需要在央企资源与自主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也是零跑多次否认收购传闻的核心原因。
这场博弈的背后,还有行业格局的深层逻辑。一汽的“合作魔咒”与零跑的“逆袭底气”形成鲜明对比,而“央企+新势力”的模式若能跑通,或将成为行业资源整合的新范本。
终章?未可知的合作未来
从2020年的浅尝辄止到2025年的深度绑定,零跑与一汽的情缘始终围绕“需求匹配”与“信任建立”展开。五年前的错过,是时机未到;五年后的携手,是势在必行。
如今,技术合作的齿轮已然转动,资本绑定的悬念仍在延续。零跑官方强调“专注产品研发与市场拓展”,一汽则对资本合作秘而不宣,双方都在以务实的姿态推进协作。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没有绝对的“爱”与“恨”,只有转型浪潮中企业的生存智慧。
2025年11月初的传闻虽已平息,但一汽与零跑的故事远未结束。当老牌央企的厚重底蕴遇上新锐势力的技术锋芒,这场横跨五年的情缘,终将在市场的检验中写下最终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