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10月电动车销量,MG超四千,比亚迪五百,特斯拉仅四十辆

夜色笼罩孟买,空气里夹杂着柴油和湿热,金融区的特斯拉展厅灯光还亮着,却只剩一位销售在柜台后头打着哈欠。

玻璃橱窗里静静地停着一辆Model Y,价格牌下方,贴着一张“特价”海报。

可惜,没人驻足。

印度10月电动车销量,MG超四千,比亚迪五百,特斯拉仅四十辆-有驾

门外,MG Windsor的广告灯箱比它亮得多,在印度,这台“停产”的中国电动车,仿佛刚刚冒头的网红,正被群星捧月。

如果你是特斯拉印度区负责人,凌晨还在刷月报,发现10月只卖了40辆,你会不会想从窗台跳下去?

别急着回答,这一刻,印度电动车市场的热闹与冷清交杂,像是一个案发现场,所有证据都摆在桌面,嫌疑人却不止一个——价格、品牌、政策、充电桩,甚至是电网本身,都有嫌疑。

我们先理理案情。

2025年10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再创新高,乘用车零售140万辆,同比增长17%,渗透率逼近六成。

印度呢?

印度10月电动车销量,MG超四千,比亚迪五百,特斯拉仅四十辆-有驾

所谓“新能源热潮”,其实更像是刚刚学会用打火机的小孩,偶尔点着了火,却还没烧起来。

10月,印度电动车总销量234,191辆,四轮电动车则是17,873辆。

塔塔集团卖出7,157辆,MG名爵4,525辆,比亚迪565辆,特斯拉仅40辆,甚至比“孟买夜宵摊的鸡蛋灌饼”还不如。

而MG的销量主力,居然是国内早已停产的宝骏云朵,到了印度,摇身一变成了“Windsor”,一时间众星捧月,颇有“旧将新用”的黑色幽默感。

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在中国新能源车卖到爆,到了印度却如此冷清?

第一,价格是硬伤。

印度10月电动车销量,MG超四千,比亚迪五百,特斯拉仅四十辆-有驾

特斯拉Model Y在印度售价高达48万到59万元人民币,请允许我用大白话讲,这价格即使在上海也能让中产阶级多想几分钟,更别说印度本地——人均GDP还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

电动车在印度,还是富人们的“新玩具”,真正的买家数量本就稀少。

这让我想起曾经有个案子,一个小区门口的电动车充电桩,永远闲着,原因不是没人买电动车,而是买得起电动车的人压根不住那小区。

第二,营商环境和基建,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印度电网环境糟糕,充电桩稀缺,电动车体验像是苦行僧修行,随时得担心断电。

国内新能源车的普及,仰赖于庞大的充电网络和高度稳定的电网,印度则像是在泥地里铺地毯,怎么铺都不平顺。

印度10月电动车销量,MG超四千,比亚迪五百,特斯拉仅四十辆-有驾

你可以把一辆比亚迪塞进孟买,但你没法保证用户能顺利充电。

无数电动车新用户的第一场景,是在自家院子里用拖线板“抢救”续航,这种体验,恐怕连“黑色幽默”都觉得太黑了。

第三,品牌与车型的错位。

MG名爵本质上是上汽集团的“出口老将”,主力车型宝骏云朵在中国早就停产,但在印度却能杀出重围,靠的是性价比和适应当地消费习惯。

比亚迪则像是“带着皇冠去赶集”,主推高端路线,结果遇到印度市场的“地气”,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而没人买账;特斯拉更不用说,除了价格,还带着一种“美国式傲慢”,毛坯内饰让印度中产望而却步,品牌光环不是万能药。

第四,政策和市场习惯。

印度10月电动车销量,MG超四千,比亚迪五百,特斯拉仅四十辆-有驾

印度新能源车市场虽年销量超过218万辆,但两轮电动车占了绝大多数,四轮车仅是“小众分支”。

当地政策扶持不如中国,补贴有限,税收压力大,油价也没到逼人买电动车的地步。

此时的电动车,更像是“科技炫耀品”,而不是大众日常消费品。

案情到这里,逻辑链条已经很清晰:价格高—基建差—品牌错位—政策不力,印度电动车市场的“冷与热”是一场多方博弈。

MG名爵能在印度热卖,靠的是“老车新用”,价格适中,外加本地化营销;比亚迪和特斯拉则被市场现实狠狠修理了一番。

说到这里,忍不住要自嘲一把。

印度10月电动车销量,MG超四千,比亚迪五百,特斯拉仅四十辆-有驾

做新能源车分析师久了,常常觉得自己像个法医,面对一堆“未遂创新”,要从尸体里找出死因。

每一份销量报告,像是法医笔录,表面冷静,背后却埋着无数现实的黑色幽默。

比如,特斯拉高调进驻印度,首家展厅开在金融区,面积371.6㎡,宣传海报做得跟迪拜一样,结果却成了“最冷清的豪车自习室”。

再比如,比亚迪在全球月销40多万,印度只卖565辆,这种落差,像是把顶级厨师派到食堂里煮泡面,连锅都不配给个好点的。

当然,冷峻归冷峻,分析归分析,终究还是要回到人的选择。

印度人口众多,市场前景广阔,新能源车的增长数据——同比67%,环比27%——已经说明了一切。

印度10月电动车销量,MG超四千,比亚迪五百,特斯拉仅四十辆-有驾

只不过,这种增长很容易被表象数据迷惑。

就像案发现场的血迹,并不总能指向凶手,印度市场的“热”可能只是基数太低,稍有风吹草动,就能翻倍。

真正的“凶手”还潜伏在基建、消费习惯和政策背后。

有时候,行业变局像一场悬疑剧,无论中国还是印度,新能源车都在不同的舞台上表演。

中国市场是“主角光环”,每月销量榜单像是大剧院的主打海报;印度则像是“实验剧场”,剧情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MG名爵、比亚迪、特斯拉,像是三位侦探,各自带着证据,却始终破不了完整的案。

印度10月电动车销量,MG超四千,比亚迪五百,特斯拉仅四十辆-有驾

说到底,市场没有救世主,只有时间和本地化改造。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新能源车大踏步出海,遇到印度市场的“现实锤”,是坚持高端路线,还是回归性价比、深度本地化?

下一步是赌政策放宽,还是赌消费升级?

MG名爵的“宝骏云朵”能否成为中国新能源车海外突围的样板?

故事还没写完,案卷还未归档。

或许,某一天印度的电网升级、油价飙升、政策松绑,新能源车就能像中国一样“一路狂奔”;又或许,现实依旧沉闷,销量榜上的“黑色幽默”还会继续。

如果你是行业的见证者,会怎么下注?

是相信“人口红利就一定能转化为新能源奇迹”,还是觉得“现实比理想更坚硬”?

案情未明,答案留给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