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车被曝“尾款风波”!

雷军不再宠爱粉丝,小米汽车的“尾款风波”正在持续发酵。

近日,多位用户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在支付小米汽车定金后,遭销售要求在7天内缴清尾款,否则订单可能会被取消,定金也不予退还。车未下线,尾款先催,小米汽车的这一操作立刻在舆论场掀起波澜。不少用户反馈客服如复读机般重复条款,毫无协商空间,让整个沟通过程充满挫败感。

小米新车被曝“尾款风波”!-有驾

事实上,这一付款要求被白纸黑字地写进了《小米汽车购买协议》中。只是在下单过程中,很多人基于对品牌的信任并未细看条款。当交付周期拉长,情绪冷却,一旦用户反悔或对车辆产生不满,就会面临高额定金无法退还的风险。这种将决策压力前置、放大沉没成本的做法,与小米长期以来构建的“宠粉”形象显然背道而驰。

小米新车被曝“尾款风波”!-有驾

曾经,雷军会亲自回应发货慢的问题,会在炎炎夏日为提车用户开门,那些暖心细节让“小米是用户的朋友”成为品牌标签。然而如今,交付流程的冷漠与强硬,让用户开始质疑这段关系是否已经变味。更让人意外的是,小米汽车曾在官方宣传中明确表示,用户可以在验车后再支付尾款,并建议提前完成手续只是为了节省到店等待时间。但实际操作中却频频被要求“尾款先付”,一旦违约还将损失定金,现实与承诺形成明显反差。

放在整个行业来看,小米的做法更显突兀。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主流品牌普遍支持车到店后验车付款,保障用户知情与选择权,避免资金被长期占用。这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用户尊重,更是行业交付环节的共识。小米选择“先付款、后交车”的路径,无疑触碰到了用户体验的敏感神经,也把品牌“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推向了现实拷问。

这种对尾款节奏的急迫,本质上反映了小米汽车在产业链环节上的紧张状态。数据显示,小米汽车7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市场表现可圈可点。但与此同时,热门车型YU7部分配置的交付周期最长高达62周,已经接近一年。产线节奏慢、排产能力有限、供应链尚未完全打通,或许才是小米急于锁定尾款的根本原因。一边是庞大的订单压力,一边是尚未完全跑顺的产业链,小米在快速扩张中承受着巨大产能焦虑。

不过,从用户视角来看,这种焦虑并不构成理由。交付不稳定不应由消费者提前承担风险。当产品尚未落地,资金却被迫全额支付,这种不对称的交付逻辑只会削弱用户信任,动摇品牌根基。更重要的是,在智能汽车这个赛道,产品力绝不仅限于账面配置,更在于体验细节、服务流程和品牌兑现能力。小米汽车前期赢得关注靠的是定价策略与智能化噱头,但交付环节的“掉链子”让人开始质疑其是否具备真正的产品支撑力。

造车不是发布会上的讲稿,不是PPT上的路线图,而是从研发到制造、从销售到交付的系统能力。这种能力,最终都要落在产业链效率和产品可靠性上。用户愿意相信小米,是因为其过往在手机领域的高性价比和品牌温度;但如果汽车业务延续的是“营销先行、交付跟不上”的老路,那么此前积累的品牌好感也可能在一次次失望中消耗殆尽。

小米汽车的起跑并不差,但如何把爆单转化为稳定交付,把口碑转化为复购能力,才是真正的挑战。尾款风波只是一个缩影,背后牵动的是产品节奏、产业链调度和用户沟通体系的全面考验。小米若想在这个卷生卷死的新势力战场长期站稳,必须回到基本面上做功课。

营销可以放大期待,但唯有产品力与产业链支撑,才能承托得起信任的重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