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成汽车新热点,技术路线各有难题,量产应用还有距离

汽车动力电池的赛道,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两年但凡和新能源汽车挂钩的,都开始高举“固态电池”的大旗,码头上还没见过真船,海报和宣传片倒是刷爆全网。无论是奔驰联手美国本土企业给EQS安上超远续航的标签,还是本土电池龙头在四川大刀阔斧地开新厂,搞得好像明天开门进4S店,随手就能摸到固态电池的电车一样。各大巨头频频亮相,连日本原来靠锂电池吃饭的车厂,也赶着跳进这个大池子,企图逆风翻盘。

但说实话,除了电池研发工程师和少数车迷,大部分人一听到“固态电池”这词儿,脑袋里多半只有一团雾。今天我们把门道掰开揉碎了说清楚:为什么固态电池成了兵家必争地,它到底是千军万马抢过来的黑科技,还是一块画在天上的大饼?

事情其实得从七十年代说起,固态电池不是啥新瓶装老酒,它本来就老得掉牙。核心点其实很简单,把传统锂电池里流动的液体电解质换成固体。最早美国实验室脑洞一开就把方案给研究出来了,只不过用起来太贵,量产起来跟登天一样难,几十年只能在试管和论文里画圈圈。反倒还是液态锂电池抢先一步进了手机和MP3装口袋,才有了商用的现实意义。

固态电池成汽车新热点,技术路线各有难题,量产应用还有距离-有驾
固态电池成汽车新热点,技术路线各有难题,量产应用还有距离-有驾

直到最近这十年,随着电动车市井翻红,电池也到了悬崖边。别看三元锂电池走俏,石墨负极天花板那可是肉眼可见,372这数字写死在物理课本上了,不动就是死胡同。之前大家还押宝过“锂空气电池”,纸面性能直接秒成一条街,理论数值吓死人,结果动手才知道是“纸老虎”——实验台都压不住,枝晶长出一地,爆炸短路说来就来,别提什么量产。

没招了,固态电池这根稻草又被抓回舞台正中。理论上有点美,金属锂负极加固体电解质,想象空间大:能量密度、体积、重量、安全性能全是冲顶的理想。广告语一句顶一万句,可一落地还是那句老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真的全固态?别逗了。现在市面吹得昏天黑地的固态电池,凑近看,十有八九其实是“半固态”或者“准固态”——说白了还是掺了液体,工艺上能借用原来用惯的设备,改装压力没那么大,成本也不过全固态的三分之一。好处也实在,提高点安全性,产线同步,不打乱节奏。归根到底,还就是老树开新芽,过渡期的权宜之计罢了。

固态电池成汽车新热点,技术路线各有难题,量产应用还有距离-有驾

真要讲所谓“全固态”,那就是又一场硬仗。最大坎儿不是“谁发明了什么材料”,而是大规模制备工艺的瓶颈。三条主路线摆在台面上,各有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

先说聚合物电解质,这个“温室花朵”要在六十度以上才能有点像样的性能,低温一放全军覆没,还不耐用,热管理得烧上一堆钱,车厂见了直摇头。

再来看氧化物电解质,理论上很棒,热稳定,安全性好,但接触界面杂草丛生,阻抗高得让人抓狂,加工难度高,且离不开稀土,成本自然比天高。

硫化物电解质就像传说中的完美球员,理论属性拉满,可惜吃不消空气,一见风就出毒气——硫化氢,单是安全就劝退许多厂。即便依赖这一条路线冲击终极目标,短时间想上量,绝对谈何容易。

眼下日本企业玩得漂亮。丰田在全球最会攒专利,硫化物专利申请破千,拉着本田、松下等阵营壮大声势。手里握着“翻身令”,但要是真拿到批量上车的通行证,怕是要熬到三年开外,甚至更久。连他们自己都说,先拿军工、高端无人机领域做试验田,真进家庭轿车,还要再等等。

国内赛道也不示弱。本土领头企业一边上新产线,一边高调下线所谓“全固态”,其实外头也清楚心里的小九九。大规模进民用市场,光靠一纸新闻稿远远不够,得等产能、良率、成本三关通关。高端试水,批量普及,还有得盼。

倘若有人等不及想“今晚买车明早开固态回家”,抱歉,还得耐住性子。三五年内,高端车型上用的多半还是半固态,成本挨着三元锂,真正石破天惊式的降价和普及,恐怕得等到工艺和材料都踩在槛上的那一天才行。

市场噱头一波接一波,技术战线却慢条斯理,眼下火热的固态风潮,实则是一场只能慢慢熬的赌局。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出王炸,也不是朋友圈里炫耀一张照片就能搞定电动车所有烦恼。每一步都得算细账,成本良率产能三条腿缺一不可。

谁能扛得住烧钱和试错的长征、最后穿越产能雪山,那才是真正的赢家。至于今天的牛皮和海报,权当看热闹,不必太当真,毕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瓶装老酒,喝不出新味儿也是常有的事。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