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某汽车企业的高管曾私下抱怨:“别人家新车一上市就几万订单,我们要是只报几千,脸往哪儿搁?”于是,行业里都心照不宣地开始玩起了“数字膨胀”的把戏——去年还只是“万辆级别”,今年直接升级为“百万辆起步”,某些新兴力量甚至在24小时内就搞定了20万的订单,真是业界传为神话的奇迹呀。
业内人士算了算,各大车企今年公布的订单数量竟然突破了五千万辆大关,但中国整个汽车市场全年销量才不到三千万辆。这数字怎么算都合不拢呀:难不成中国人突然打算每家买两辆车,一辆开着,一辆收藏着?或者大家突然都中了一等奖,集体中彩票了似的?
九月第一周,新能源汽车市场搞出了一场“魔术穿帮”的大戏。好多电动车企的销量比前一周直线下降,有的甚至直接减半,感觉就像气球被扎破了一样。这跟他们之前吹得天花乱坠的5000万辆订单简直说不通——按照每辆车4.5米来算,这些订单可以绕地球赤道跑6.8圈,简直够外星人一起团购了。全球汽车圈看了这场闹剧,估计笑得都快把方向盘甩出去了。
如今的消费者可真是眼尖啊,之前那些“限量发售”或者“产能紧张”的把戏早就败了。现在你走进4S店,sales不再让你“花钱插队”,反倒是端着茶水笑着说:“兄弟,现车库存足得很,今天订明天取,还送一年充电卡。”这画面,跟以前“女神挑对象”变成“媒人拼命介绍”的感觉简直一模一样。
最精彩的得算《齐鲁晚报》的报道:200多位车主凑成队儿找律师,集体要回定金。车企还想沿用老套路,把定金没收,没想到消费者直接拿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硬碰硬。这场戏看得人都忍不住鼓掌——以前是车企给消费者画大饼,现在变成消费者给车企上法治课,转变真不小。
外资车企反应倒是挺快的,BBA(奔驰、宝马、奥迪)的电动车直接降了六折,好像在说:“之前的价格根本就是开玩笑,现在才是真实的行情。”某个豪华品牌也降价了40%,让那些老车主们都哭着说:“早知道晚半年买,省下的钱都够我充一辈子的电了。”
其实,这场闹剧早就露出了端倪。前8个月里,能完成年度销量目标六成以上的车企寥寥无几,就像班里只有几个人及格,但老师却坚信所有学生都能考上清华北大。有些车企的月销量比去年高峰时大幅下降,跌去一半还不幸认账,但他们还在不停地晒订单战报,这心理承受力也是相当让人佩服啊。
汽车行业其实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可偏偏有些车企把它当成百米冲刺来看待。要明白,手机用两年就敢换,但汽车可得用个十年才算正规。消费者可能会被那些炫酷的自动驾驶演示给迷住了眼,但最终他们还是会问:“这车到底靠不靠谱?电池安全吗?出了问题找谁负责?”
听说现在车企高管们最怕参加团建时玩“真心话”这个游戏,特别是一旦有人敢说:“咱们那50万的订单里,有多少是内部员工拼凑上的?”这个场面一想就觉得尴尬得不行,光是想象都能让脚趾都抠出三室一厅来。
就开玩笑说,这次订单的闹剧其实也给整个行业敲了个警钟:营销可以靠点创意,但诚信绝不能靠套路。消费者可能一开始会被那些数字糊弄,但归根结底,还是用钱包来票决。毕竟,买车不是买盲盒,没有人愿意花真金白银买回一辆“幻想中的车”。
下一次见到“订单破纪录”的好消息,建议直接跳到最后一页看看实际的销售情况。提醒一句,真正热销的车不用靠战绩报出来,街头巷尾的曝光度才是最靠谱的广告。至于那些还在盯着数字玩把戏的厂商,不如转行当数学老师,毕竟能把五千万的订单和环比跌了一半的数字都说得天衣无缝,这份创造力要是用在教育领域,效果也许更大些。
车企们,得醒醒了,这会儿别再把精力放在“订单话术温度计”上面,不如专心研究研究电池和底盘。消费者可是聪明得很,5000万辆订单的繁荣泡沫早就破了,剩下的只不过是一地车钥匙。下次打算公布订单数时,还是先看看自己仓库的容量吧——毕竟能绕地球六圈的车,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消化得完的。汽车行业其实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靠一时兴奋跑得快的那点儿“快感”,迟早会在途中绊倒或抽筋,落在后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