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后的信任危机:当算法尚未成熟,生命能否托付?
智驾≠自动驾驶。这道理简单。但总有人忘记。2024年8月。某南方城市4S店。一辆开启智驾的问界M5试驾车。与变道公交车相撞。副驾乘客脊柱骨折。交警判定五五开。司机未及时接管。公交车违规变道。这场事故撕开了智能驾驶的完美滤镜。当技术被过度神话。人类付出代价。
L2.999999的文字游戏
车企营销玩起数字魔术。L2.999999?听起来无限接近L3。本质仍是辅助驾驶。却包装成“解放双手”“高阶智驾”。纯视觉方案车型。雨雪天气失效率高达37%。依赖高精地图的车型。偏远路段迷路率超20%。剪辑视频营造全能假象。诱导消费者将辅助等同于自动。销售吹嘘“零接管”。合同里却藏着冰冷条款——“L2级辅助驾驶,驾驶员承担全部责任”。这种认知错位。成为车企转嫁风险的最佳工具。
算法无法理解的人类博弈
机器决策机械。人类驾驶灵活。堵车后突然放行。系统只能机械遵循规则。人类却能综合路况、车流甚至其他司机情绪。算法不懂“犹豫的货车司机是否会突然变道”。更无法预判“后车是否因愤怒而加速别车”。2025年3月。安徽高速。一辆L2级新能源车撞向隔离带水泥桩。瞬间燃爆致3人死亡。后台数据显示。系统未能识别施工改道警示。车企称“责任在驾驶员”。家属质疑:“宣传时说能自动避障,出事就甩锅?”
危险的放任心态
部分驾驶员开启智驾后玩手机、睡觉。甚至用饮料瓶卡住方向盘欺骗检测系统。湖北襄阳。一辆极氪汽车时速120公里飞驰。车主和女友盖着被子酣睡。他们用可乐瓶冒充人手。欺骗方向盘感应系统。若AI失灵。醒来或许已与急救车亲密接触。这简直是一场疯狂冒险。更讽刺的是。车企交付车辆时未提供功能培训。用户只能自学成才。进一步放大操作风险。
谁该为算法失灵买单?
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车企宣称“辅助驾驶”规避法律责任。用户以“被误导”为由推卸责任。浙江杭州高架剐蹭事故。车主李先生开启辅助驾驶后车辆突然偏离车道。交警判定其全责但建议追责车企。4S店以“路面标线不清”“驾驶员未及时制动”为由拒绝担责。目前我国法规明确规定:L3级以下智驾事故,第一责任人永远是驾驶员。这意味着。即便车企宣传“自动避障”。只要车辆未达L3标准。出事后果仍由车主承担。
接管机制的生理悖论
不同车企的智驾退出机制差异显著。小鹏通过勒紧安全带强烈提醒。某些品牌仅以轻微提示音和减速应对。法规要求L3系统预留10秒接管时间。但人类从感知危险到完成有效接管平均需2.3秒。高速公路场景下长达2.6秒。小米SU7事故中。系统从预警到碰撞仅3秒。意味着驾驶员需在0.7秒内完成接管。远超生理极限。人类无法持续保持被动警觉状态。30分钟后注意力断崖式下跌。
如何正确使用智驾?
明确边界。辅助≠替代。车道纠偏功能可能因路面标识不清失效。自动刹车在50公里/小时以上时速可能无法触发。用户应通过说明书和实际测试明确系统边界。避免盲目放手。人机协同。警惕自动化错觉。智驾核心价值是减轻疲劳。而非取代人类。驾驶员需保持手扶方向盘、脚临刹车、目视前方。随时准备接管。政策呼吁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强制车企公开技术缺陷数据。完善事故责任认定规则。要求用户接受培训后方可启用功能。
技术的终极目标应是零事故。而非零人类参与。2030年全球智驾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万亿美元。但若以鲜血铺就创新之路。再先进的技术也将失去意义。方向盘后的清醒人类。永远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智驾只是辅助。生命没有重启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