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工程师离职后透露:鲲鹏超混C-DM系统三挡DHT技术路线,可能让合资品牌在15万级混动市场失去最后防线

奇瑞工程师离职后透露:鲲鹏超混C-DM系统三挡DHT技术路线,可能让合资品牌在15万级混动市场失去最后防线

凌晨三点,北京六环外一处加油站。

一辆风云A8静静停在角落,驾驶位上的车主眯着眼盯着仪表盘——续航显示还剩287公里,油表刚过半格。他掏出手机翻开行车记录:从广州出发到现在,小计里程定格在1653公里。加油员走过来敲窗,“哥们儿,不加油吗?”车主摆摆手启动车子,尾灯消失在夜色里。这种场景,大概是燃油车时代最后的倔强。

说起混动技术,多数人或许还停留在“省油就是电机多帮忙”的认知层面。但把一台混动系统拆开看,门道远不止这些。奇瑞这套鲲鹏超混C-DM用的是三挡DHT结构——简单说就是给电驱系统装了个“变速箱”。传统混动多半是单挡或双挡,高速时电机转速飙到极限,要么靠发动机硬拉,要么就认命看着能耗往上窜。三挡结构的好处在于,120km/h巡航时电机还能保持在高效区间,不用像拧毛巾似的榨干每一度电。

那台1.5TGDI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标到44.5%,数字本身没什么温度,但换算成实际用车场景就有意思了。有位新疆车主跑过一次长途穿越,全程接近两千公里,途经戈壁滩、山区盘山路和国道烂路,最后统计下来馈电油耗卡在4.3L左右。这种数据放在以前,大概只有日系混动敢这么标,现在自主品牌也摸到这个门槛了。

电池安全这块儿,行业内卷得有点狠。奇瑞那套“守护者电池安全系统”用的是锁子甲结构,听名字像武侠小说,实际就是在电芯之间塞满气凝胶隔热层。海南有测试团队做过暴力实验,把电池包泡在一米深的盐水里泡了两天,捞出来接着用,容量衰减不到3%。这种冗余设计多少有点过度,但考虑到前几年新能源车自燃事件闹得人心惶惶,多做点防护也算不上坏事。

奇瑞工程师离职后透露:鲲鹏超混C-DM系统三挡DHT技术路线,可能让合资品牌在15万级混动市场失去最后防线-有驾

智能化配置这块,瑞虎9X那套猎鹰系统倒是给燃油车挣了口气。高通8255芯片配地平线征程6P,硬件规格直接对标新势力。有个北京通勤族反馈说,晚高峰走四环时开着自动跟车,四十分钟路程脚只踩了三次刹车。这种体验放在三年前,起码得花三十万买台合资高配车才能享受到,现在下探到十五万级,算是把智驾门槛彻底踹开了。

不过话说回来,技术再硬核也得看落地效果。瑶光实验室那套极端环境测试体系,从零下40度的漠河到50度的吐鲁番,覆盖面确实够广。但实验室数据和真实路况始终有偏差,尤其混动车型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衰减,依然是个没彻底解决的行业难题。黑龙江有车主冬天实测过,气温跌到零下二十几度时,纯电续航直接腰斩,虽说比同级车型好一些,但指望它完全不掉电也不现实。

瑞虎9那套磐石车身用了85%高强度钢,热成型钢占比两成,铝合金防撞梁占八成。这些材料堆砌起来,换来的是中国和欧洲双五星碰撞评级。青岛有个车主追尾事故后发过帖子,说车门照样能正常开启,电池包没漏液,A柱变形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被动安全这东西平时感知不强,但真出事儿了,多一层防护就是多一分生还几率。

四驱版本搭载的雪豹AWD系统,用的是多片离合器式中央差速器。这套结构在城市SUV里算主流方案,好处是响应快、成本可控,但极限越野能力比不上硬派越野车的机械四驱。内蒙古草原上有车主拿它跑过沙地和雪地,反馈说日常脱困够用,但别指望它能像硬派越野那样玩交叉轴。技术定位很明确,就是给家用场景提供点冗余能力,而不是去跟牧马人抢饭碗。

出口这块数据倒是有点意思。2024年奇瑞海外销量破百万,欧盟市场增速150%。德国不限速高速上跑到240km/h的实测视频在海外论坛传得挺广,评论区一堆人在争论“中国车是不是真的能跑高速”。这种争论本身就说明问题——十年前没人会认真讨论这个话题,现在起码摆到台面上掰扯了。

奇瑞工程师离职后透露:鲲鹏超混C-DM系统三挡DHT技术路线,可能让合资品牌在15万级混动市场失去最后防线-有驾

技术下放速度确实越来越快。三挡DHT、L2+智驾、锁子甲电池这些配置,两年前还是旗舰车型专属,现在十几万的车上就能看到完整形态。这种普及速度背后,是供应链成熟度提升和研发成本摊薄的结果。当然,配置堆上去容易,调校和品控能不能跟上又是另一回事。

有个细节值得琢磨:风云A8那次2018公里实测,全程油耗2.68L。这种数据放在WLTC工况下或许能复现,但普通车主日常通勤很难做到。毕竟测试环境控制严格,路况、驾驶习惯、空调使用都是变量。不过即便打个七折,百公里四升出头的油耗也足够让燃油车车主眼红了。

座舱那套情感化交互设计,科大讯飞AI大模型加持下能识别方言指令。有个深圳宝妈发帖说,开车时说句“我冷了”,空调自动调到26度并切换到脚部出风。这种功能听起来鸡肋,但带孩子出门时确实能解放双手。V2L外放电功能倒是实用,3.3kW功率煮火锅、烧烤够用,露营场景下算是刚需。

混动市场这两年卷得有点失控。十万出头能买到百公里油耗四升的车,十五万能买到零百加速五秒级的性能车,二十万能买到配置堆满的智能旗舰。这种竞争强度下,合资品牌那套“技术溢价”逻辑越来越站不住脚。当然,品牌力和保值率依然是自主品牌的短板,但至少在产品力层面,差距已经肉眼可见地在缩小。

技术迭代的速度快到有些魔幻。三年前还在争论混动算不算新能源,现在行业已经开始讨论固态电池和氢能源的商业化路径。站在车主角度,这种变化或许意味着更多选择,也或许意味着更快的产品贬值周期。买车这事儿,从来都是在技术红利和迭代风险之间找平衡,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