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补能赛道正迎来“双引擎”竞速时代——超充与换电,既是技术路线的博弈,也是生态链的较量。
致同福州审计合伙人殷雪芳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指出,当前补能格局远未固化,从行业发展角度,未来超充与换电更可能的走向是在技术迭代与场景分化中走向长期互补,而企业需以生态思维破局,方能抢占未来制高点。
现状:双轨并行,格局未定
殷雪芳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补能领域呈现“超充占据主导、换电受众较小”的双轨并行格局。
殷雪芳指出,“决定二者格局走向的核心因素是电池技术和充放电技术的突破、电池标准化的程度、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倾斜方向、用户习惯和成本敏感度等。
如果固态电池实现5分钟充满,电网扩容,则超充可能挤压换电的市场;如果行业迅速推进电池模块化、标准化,换电生态链更快地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换电成本,则更多消费者会倾向于选择‘车电分离’模式购车、换电模式补能。”
挑战:技术痛点与生态瓶颈
尽管超充与换电各具优势,但核心痛点仍需突破。殷雪芳直言:
超充需解决“效率与电网压力”的平衡难题。“超充站功率普遍达350kW以上,甚至高达800kW,高功率充电对电网负荷压力大,若多辆车同时充电,不仅效率下降,场地需求也会显著增加。”
换电则受制于“标准化与成本”问题。“单站建设成本高,平均在约300万元(含电池储备),且电池规格不统一导致换电站仅能服务单一或较少品牌,投资大、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
未来:场景分化,融合共生
殷雪芳预测,超充与换电将长期并存,形成差异化场景覆盖:
超充适配日常补能:“私家车用户补能频率低,可在居住地、工作地利用闲时充电降低成本,超充技术持续迭代将进一步提升便利性。”
换电聚焦高频刚需:“出租车、物流车等运营车辆对补能效率敏感,‘5分钟满电’的换电模式能显著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时间成本。”
殷雪芳更值得期待的是融合模式的发展。“未来,超充和换电可能走向融合,形成‘换充一体’站点网络,以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场景的补能需求。”
策略:生态链整合决胜未来
面对补能赛道的变局,殷雪芳为企业提出三大战略方向:
1.技术深耕:“超充企业需破解快充技术难题、强化电网协同,换电企业则要加速标准化突破,降低跨品牌适配成本。”
2.生态整合:“联合车企、能源公司、网约车企业等构建完整产业生态链,通过合作分摊建设和运营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3.差异化布局:“针对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用户习惯及基础设施成熟度,定制化输出技术与商业模式。”
她特别强调:“补能之战的本质是效率与成本的平衡,更是生态链整合能力的比拼。唯有以开放思维拥抱合作,才能在‘双引擎’时代实现可持续增长。”
全部评论 (0)